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五)拓展遷移 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大家把這一情節補敘出來。 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 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黃色和綠色,在墻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六)師生小結 學生各抒已見,以最誠摯的一句話表達對老貝爾曼的謝意。 (七)作業設置 這篇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描寫了一種人與人互相之間的關懷幫助,,所以我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如果瓊西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怎么做? 第二單元 詩詞誦讀 《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劉禹錫 賞析: 劉禹錫,字夢得,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為人們所熟知。一生經歷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貶為連州刺史,又接連被貶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后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凄涼情調,贊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沖破云層,翱翔天空來托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只多么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第11課 《理想》 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