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前兩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導讀討論 教學手段:cai、錄音 預習指導: 1.自讀五首詩,自己解決生字詞,初步解決節奏的問題。 2.盡量能背誦,至少熟讀。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學生自由說出學過的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詩,教師做簡要總結:我國古代描寫很多寫朋友之間親密友情的詩歌,而且非常優秀,至今仍然是人們交友的一筆寶貴財富。今天先來學習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簡要介紹王勃,側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注意節奏)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達) c、談談你對"海內存知巳,天涯若比鄰"兩句的體會。(友情)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第六課 《詩兩首》《母親》、 導入課文: 我們剛剛學過魯迅的小說《祝福》,祥林嫂的悲劇一定打動了大家的心,祥林嫂棗一個受侮辱、受迫害的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的形象一定還深深地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中。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個形象鮮明的女性棗尼洛夫娜,又是怎樣的一個母親呢? (板書:母親 高爾基) 檢查預習: (一)文學常識 高爾基,蘇聯著名作家,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初中學過他的散文詩《海燕》。他的自傳體三部曲是:《 》、《 》、《 》。 《母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不朽名著。列寧曾稱贊它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小說寫于19xx年,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無產階級先進戰士的典型,即“母親”是俄羅斯文學,也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形象。 (二)根據提示,共同設定學習目標 了解母親從動搖到堅定的思想過程,從而認識母親的形象; 學習本文細膩的心理描寫方法。 分析課文 (一)課文共50節,可分為三部分。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三部分,每一部分講的是什么,請各用八個字概括,填入表中: 開端 一、(1棗8節)來到車站,接取傳單。 發展 二、(9?/font>23節) 被敵發現,思想斗爭。 高潮 三、(24?/font>50節)散發傳單,發表演說。 (二)三部分中,最能體現母親思想發展過程的應該是第二部分,母親被敵人發現后,她的思想做了那些激烈的斗爭呢?(放本部分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劃出最能體現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開頭三節(9——11)是情節的過渡關鍵,作者是怎樣寫母親心理活動的? 內心獨白 “我在什么地方看見過他!” 借助視覺 “這種注意的眼光好象針一樣刺著她。” “手里的東西突然覺得沉重起來。” “隱隱的不快的感覺” “心冷得緊縮起來的感覺” 借助味覺 “嘴里充滿了干燥的苦味” 從旁敘述“強烈的災禍的預感使她想起這個人? ? ” 被敵人發現之初,母親的心理是:緊張,憂懼。 第12——19節(聽錄音): 這幾個自然段主要寫母親此時的動搖心理。 方法主要是:內心獨白,動作暗示等。 第20節(齊讀): 思考:(1)“這些想法”和“敵對的力量”各指的是什么?有何區別與聯系? 明確:均指母親動搖時所出現的一些想法。前者是一般的說法,不含人物的感情因素;后者飽含人物對這些想法的強烈的憎恨。 (2)這一段主要寫了母親的什么心理?(d) 懊悔 b、畏懼 c、害怕 d、自責 (3)這段描寫母親心理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從旁敘述 (4)這段心理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表現了母親在同敵`人斗爭和自我斗爭中不斷成長,使母親的形象更加真實,更豐滿。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標志著母親堅定起來的是哪幾句話? 這時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象震動了全身的猛勁,吹滅了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象命令一般地對自己說:“可恥啊!” 借助于比喻來寫母親的心理。 她的眼光接觸到一道沒有精神的膽怯的視線。? ? 幾秒鐘的動搖好象使她更堅定了,心也跳得比較平穩起來。 提問:a、這種“視線”指的是誰?它本來是什么樣的? 明確:視線是暗探的目光,本來是“象針一樣的目光”。 b、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感覺上的變化? 明確:這反映了母親由動搖到堅定的心理變化。 因此,被敵發現后,母親的思想發展過程是: 緊張 ——動搖—— 自責—— 堅定 (三)從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發展部分作者主要運用的描寫心理的方法是: 借助視覺、味覺、感覺表現人物心理; 內心獨白; 從旁敘述。 那么在開端和高潮部分,有沒有通過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刻畫母親的形象呢?如有,是哪些?(請同學自己找,自己分析) 明確:1、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理 例句: (1)滿意地聽著她腳下的雪發出的清脆的聲音(第2節); (2)云霧似的冷空氣吹到她臉上,這使她覺得很愉快(第3節)。 表現了母親執行這次任務,充滿了自豪感,心情是愉快的。 通過動作表情的描寫反映人物心理 例句: (1)母親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 ? (警惕) (2)母親坐在門口容易被看見的地方等著。(盼望接傳單,對革命的熱情) (3)接傳單后,母親“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將臂肘靠在上面,很滿意地望著大家。”“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著箱子。” (接取傳單后愉快的心情) 總結:這一部分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心情和精神? 明確:通過寫母親等候和接取傳單,表現母親盼望與喜悅的心情,以及積極熱情、大膽自覺的革命精神和自豪感。 (四)在高潮部分,母親的思想更加堅定,她散發傳單,發表演說,同敵人正面交鋒,作者又是從母親的形體動作、語言、內心活動、群眾的反響來表現母親高大的形象的。 找出能表現母親形象的動詞,并說一說這對于表現母親起到什么作用。 動詞:猛拉,站起,抓,舉,揮,扔,拋等,表現母親散發傳單時的急促、沉著、機智。 文中還寫了母親的內心活動,“母親看見了他們的饑渴一般注視著的眼睛,自己的臉上也感到了溫暖的呼吸。” 表現了母親的幸福和自豪感。 她公開地發表演說又對其形象的塑造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發表演說,揭露敵人罪惡,宣傳革命真理,大義凜然,無所畏懼,表現了一個革命者不惜犧牲一切和對于革命充滿勝利信心的崇高品質。 總結: 母親的形象: 本文通過母親接受任務、散發傳單、同敵人展開英勇斗爭的事跡,反映母親從一個勞動婦女成長為堅強戰士,從普通母親成長為成熟的革命者,革命性由自發到自覺的成長過程,塑造了一位積極熱情、大膽自覺、大義凜然、勇敢頑強的革命母親形象。 文章以母親命名,意味著尼洛夫娜形象在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她的成長過程概括了當時俄國勞動婦女的許多特征。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細膩的心理描寫 主要有以下方法: 內心獨白 從旁敘述 動作暗示 環境烘托 5、借助視覺、味覺等 作業: 找出文中其他的環境描寫片段,并思考有那些作用。 第二課時《紙船》 教學目標: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品味詩的內容及詩人的情感 3把握讀詩的方法 4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讀詩的方法 2背誦 說課摘要: 一、教學目標 《紙船》是本單元第一首現代詩,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注意從認知、技能、情感多維度來確定(如這節課十分注意讀的技能 指導)。也注重層次的要求,基礎目標是要求全體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這節課在遷移訓練時,要求寫一首小詩,這是個高層次的發展目標。 二、學科模式理解 語文教學模式也強調目標的導向作用,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前我讓學生欣賞音樂,創 設一個充滿母愛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學品析置疑,增強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這種模式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師以講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不良狀況,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等各項素質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語文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 學習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 三、模式的運用 1情境創設:播放《圣母頌》,讓學生在充滿溫馨的意境中學習,分組朗讀,分 組背誦,創設一種競爭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2目標確定:這是第一次接觸詩歌學習,這節課探究的重點應是學習詩歌的方法。 3置疑探研:通過學生學習研究得出讀——品—背——寫的學習方法。 4發展遷移:課尾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訓練題——試寫一首小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聽音樂(舒緩的旋律響起……),聽了《圣母頌》的旋律后,大家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