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第二課時 1.合作交流——完善探究內容 整合:①圍繞選定課題,將搜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口頭交流,注意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②根據所收集到的信息,分組討論。同一問題小組相互交流,資源共享。 對話 將探究的問題設置為問題情境,以便展開對話交流。如: ①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蒙娜麗莎微笑揭秘的觀點?你贊成哪一種揭秘?你認為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樣產生的?你的依據是什么? ②作者在文中是贊成揭秘還是不贊成揭秘?哪些資料能證明你的觀點?對于揭秘,你所持態度是怎樣的?理由何在? ③《蒙娜麗莎》還有哪些秘密?你怎樣看待這些秘密? ④你了解達•芬奇及其作品嗎? ⑤對蒙娜麗莎的美,你有怎樣感受?你是怎樣去欣賞藝術作品的? …… 將交流過程中的任務明確,以便完善自己的探究。 ①本小組匯報 在小組成員共同準備的基礎上,派代表向全班匯報大家的研究成果。 小組成員記錄好報告后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和本小組成員的回復。 ②傾聽其他小組的報告 記錄下他們報告的要點。 在筆記上及時寫下你打算提出的質詢問題。 記錄下該小組對你所提問題的回復。 ③反復 我的探究報告是否具備了相應的論證結構? 探究報告中援引材料是否注明了作者、文章名稱、書籍雜志等的名稱以及出版社等版權信息? 我從幾個方面來對問題進行理解與闡述的?這些方面能夠說明我試圖要闡述的觀點和內容了嗎?能自圓其說了嗎? 我的觀點是否獨具一格,和其他的論述不同? 2.展示成果——享受探究樂趣 通過宣講——質疑,提問——解答,辯論——反思,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生成果作補充修改,對自己的學生過程作自評、互評。 3.作業:練習二 第三課時 閱讀訓練 讀課文指定部分回答問題: 近五百年來,人們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懷著極大的興趣……孰是孰非?惟有去問達•芬奇本人了。 1.閱讀正文和相關鏈接,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是因為: (1) (2) 2.細讀第4段,聯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視網膜區域名稱 功能 論斷 3.第6段中加點的“此“指的是 4.從瑪格麗特揭秘過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個事物,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填寫出其中三點。(1); (2); (3) 5.從文中推斷,第7段的內容顯然應與第6段相對。請你用一段話來駁斥對方(即第6段)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見解。 答第1題應注意到題干的暗示,要注意到其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是因為⑴蒙娜麗莎微笑時穩時現(意思對即可);⑵蒙娜麗莎含蓄的笑容,給人以豐富的聯想。答第2題時同樣要關注題干的暗示,要“細讀第④段,聯系上下文”,重點在于弄清楚“論斷”就是“蒙娜麗莎微笑的忽隱忽現是由于眼睛注視的部位不同造成的”。這一點,在第③④⑤段都有反映。答第3題第一問時要對“此”之前的事件進行概括,整個事件可概括為“蒙娜麗莎微笑之謎終于解開了”,這就是“此”所指代的內容;答第二問時要根據所解釋的詞義在文中找答案:“褻瀆藝術,做煞風景的事”。答第4題時要根據文本的內容多考慮幾個答案,如:⑴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⑵豐厚的知識儲備;⑶鍥而不舍的精神;⑷勇于實踐的精神;⑸嚴謹的科學態度;等等。答第5題首先要概括對方的觀點是“揭秘之事不當”,以此來確定自己的觀點是“揭秘之事有意義”并展開自己的論述。這是一道活題,答題時應注意:⑴應從科學或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等角度駁斥對方,確立自己的觀點;⑵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⑶表述完整。 1.(1)蒙娜麗莎微笑時隱時現(意到即可) (2)蒙娜麗莎含蓄的笑容,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2. 視網膜區域名稱 功能 論斷 小凹區 對陰影不敏感,善于分辨彩色和細節。 蒙娜麗莎微笑的忽隱忽現,是由于眼睛注視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外圍區 對彩色和細節不敏感,善于辨別運動和陰影。 3.蒙娜麗莎微笑之謎終于解開了 糟蹋藝術 做煞風景的事 4.(1)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2)豐厚的知識儲備 (3)鍥而不舍的精神 (4)勇于實踐的精神 (5)嚴謹的科學態度 5.要點:(1)能從科學或藝術相結合等角度駁斥對方,確立自己的觀點。 (2)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 (3)表述完整。[附原文]“達•芬奇乃文藝復興之曠世奇才,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他特別對物理學、生理學和醫學感興趣,研究人體頗有 ,作出過許多貢獻。如今蒙娜麗莎微笑之謎揭開了,達•芬奇在開之靈當拊掌贊之日: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第19課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學構想: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者借尼斯湖怪之謎告誡人們要防止上當受騙,要篤信科學,要敢于質疑,不要輕信傳言的道理。文章始終抓住兩個字“疑”和“信”來寫,緊緊圍繞科學研究者對此事的“疑”與眾人對此事的輕“信”來展開,雖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卻寫得波瀾起伏,搖曳生姿。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讓事實說話;二是簡要評點事實材料,避免了敘述材料的呆板,加強了可讀性。 另外,本課的語言準確,精練,值得品味。 教學本課,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秘精神,應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逐步養成敢于懷疑,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形成崇尚真知的積極態度,并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在科學的基礎上認識事物。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會整理材料,掌握文學內容; 2、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實質,要學會分析和思考; 3、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 教學安排:1、結合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看到的各種傳言, 引出怎樣正確對待傳言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 2、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朗讀活動——熟悉課文內容 [本環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并要求能復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三、品讀活動——理解文章大意 [本環節要求學生概括各部分大意,并在有疑問的地方畫上橫線,打上問號,鼓勵學生質疑,為下文的探究活動作準備。] 明確各部分大意: 開頭:一則引起軒然大波的消息 ①尼斯湖怪的具體情況及來源; ②科學家的科學分析; ③科學家的多次實地考察; ④尼斯湖怪揭秘; ⑤尼斯湖怪留給人的思考。 四、積累活動——積累語言材料 [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對本文中優美的雅詞進行摘抄積累,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點評你認為最準確、生動的語句。] 五、感悟活動——進行感悟與發現 本環節要求學生自主提出疑問,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最后教師整合,達到明確主旨的目的。 學情估計: 1、當年的5個人為什么要炮制“尼斯湖怪”的假照片呢?英國的一份小報為什么要發表“尼斯湖怪”被抓住的虛假消息呢? 2、“尼斯湖怪”經過科學家考察證明它不存在,為什么幾十年來,有不少游客聲稱親眼目睹呢? 3、英國各大報紙和電視臺為何要披露事實真相呢? 4、科學家對尼斯湖水怪實地考察的結果是什么?科學家否定報紙報道尼斯湖怪的存在的可能性的理由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作者要說的意思是什么?本文最終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提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師生共同解答。] 提示: 1、制造假照片與制造假新聞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引起轟動效應,為了名利。 2、首先是輕信,其次是虛榮心在作怪。 3、“尼斯湖怪”的照片,最早是由英國的《每日郵報》刊發的,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它違背了事實,也讓新聞媒體在人們心目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現在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再披露一下事情的真相,這一做法無疑值得人們肯定。 4、①科學家考察的結果一無所獲。②根據報紙報道湖怪長18米 有80噸重,湖中共有30只湖怪,每天要吃掉24噸魚,而尼斯湖里的魚類總量只有20—30噸,只夠湖怪吃一天。 5、課文最后一段,作者強調科學在不斷進步,人類在不斷探索,很多未知的東西逐步被人們發現,如果是經過科學證實的發現,我們就應該予以承認。 本文最終告訴我們: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科學家們對尼斯湖的研究不會因為湖怪的謠言被揭穿而止步。如果以后有新的科學發現,我們也不會大驚小怪。啟示我們無論對于什么事,都要有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不能盲目輕信更不能歪曲事實,嘩眾取寵。 六、拓展交流——布置作業 本環節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傳聞讓學生談感想,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探索精神,最后要求學生寫一段話,談談你對傳言的看法。 第20課 寫在雪地上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