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兩小兒辯日 大則近,小則遠 故 (晨) (午) 不能決 涼則遠,熱則近 [設計說明] 該板書(共18個字)力求通過重點詞語的有機組合,一方面體現文言文簡潔、明了的特點;另一方面則高度概括地再現課文內容,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難點(“辯斗”的觀點和理由)。板書的整體架構與作者行文思路相呼應,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板書中選用了“故”“則”“決”等文言詞,也體現了課文語言特色。 第23課 梟逢鳩、穿井得人學習目標 1. 學習如何對特自己缺點和錯誤。 2. 朗讀背誦語文言課文。 3. 整體感知道課文,理解文章。 4.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 朗讀背誦語文言課文。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 2.難點: (1) 翻譯文言文。 (2) 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梟逢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 2. 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語 《梟逢鳩》又名《梟將東徙》,是一則動物寓言。“梟”即貓兒鷹,是傳說中的一種不吉祥的鳥。因其鳴聲多在夜半時分,而且叫聲凄厲。故而不受人們歡喜。梟意識到這一點滴,于是決定搬家。可是斑鳩告訴它:除非它變自己的叫聲,也就是改變它的生活習性,否則不管搬到哪里,都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梟逢鳩》選自《說苑•談叢》,本書漢朝學者劉向采集傳記百家,正史雜著所載古人行事之跡,編成君道、臣術、建本、兵節、貴德、復恩等二十卷,“欲以為法戒”。本書廣征博引,文字生動,不僅對于歷史科學,而且也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著有《新序》、《說苑》等。 2.朗讀課文,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特別是人物對話,要讀出感情。語氣和韻味。 3.翻譯課文。補充重點詞語。 何故:什么原因? 猶惡子之聲:猶,還是。 4.質疑:梟要向東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因為人們討厭梟鳴叫的聲音。 5. 質疑:鳩對梟東遷持什么態度? 討論并歸納:斑鳩認為梟要改變自己的鳴叫的聲音。如果不改變,向東搬遷,人們還會討厭梟的聲音。 6.質疑: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 (1) 可從如何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角度來談。如:一個人有了缺點錯誤,該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別人,只改換壞境是無濟于事的。 (2) 可從尊重共性與尊重個性的角度來談。梟的叫聲是其本性決定的,也是它區別其他鳥類的本質屬性,它沒有錯,也不須更鳴。別人應該寬容地對待它的個性。 四、課堂小結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站在斑鳩的立場上看問題: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或缺點,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并不加以改進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另一種是我們站在梟的立場上看問題,梟不是逃避,而是去尋找一個能容納自己的環境,梟鳴是本性使然,也是梟區別于其他鳥類的本質屬性,如果梟不在半夜凄厲地叫,那么它還是梟嗎?既然梟鳩不是它的過錯,環境容納不了它,它想改變一下環境又有什么錯呢?僅僅因為“群體都不喜歡”就一定要其中的個體改變他們的本性一味遷就嗎?如今的時代感是張顯個性的時代,我們該怎么樣在群體生活中保留自己的個性呢?群體如何對待個體的個性?如何做到既尊重個性、又尊重共性?這些都是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時常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習此文可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五、作業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第一題。 2.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