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三、 特色賞析 1、 凝練而明快的語言組成短小緊湊的段落,像詩行一樣整齊的排列,讀來節奏明快自然,富有音樂感。 2、 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擬人,織成了這篇托物抒情散文的童話般的意境。 四、 結合生活,展開聯想。 1、 你讀了本文后,望天樹對你有哪些啟示?除了望天樹外,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事物曾經給過你啟示呢? 2、 你身邊有沒有像望天樹一樣堅守信念、頑強與命運抗爭的人?把他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五、 教師小結 六、 作業 觀察大自然中一種植物,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寄寓某種精神品質。 板書設計: 樹的萌發(踐踏 嘲笑 輕視) 望天樹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 樹在逆境中成長(踢下 籠罩 窒息) 頂著、沖出、迎著 扎進、竄出、伸向 長成了望天樹 教學后記 本文是一篇美文,且語言精練、節奏明快,應以朗讀教學為主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主旨。采用的朗讀方法可以是學生自由讀,也可以是聽學生或老師讀,或者配樂朗讀,讓學生在聽讀中感知文意。訓練朗讀時,指導學生注意語氣、語調和語速。在教學過程中,讓閱讀體驗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就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也感受到課文的美。 第一單元:詩詞誦讀聞 《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維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理解詩歌的意思. 3. 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4. 背誦這兩首詩歌.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⑴解題 ①學生讀標題,明題意。 ②簡介作者、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誕生于中亞的碎葉城(前蘇聯托克馬克,唐屬安西都護府),五歲時隨父移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不僅風格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語言流暢,而且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但他不肯投靠權貴,于天寶三年憤然離開長安,繼續他的漫游生活。天寶晚期,李白聽到王昌齡因生活小節不夠檢點——“不護細行”,被貶官的不幸遭遇后,同情和關切之情頓生,于是寫下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詩篇。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詩友,擅長寫七絕,其邊塞詩氣勢雄,語言凝練,格調高昂。 ⑵整體感知 ①播放《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幻燈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②聽教師配音范讀,注意詩的節奏。 ③默讀,邊依據課下注釋揣摩詩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全詩大意 ④解讀,學生讀句解句,質疑、解疑。 ⑤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⑥播放思考題幻燈片。 思考題一: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景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思考題二:談談你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⑦學生思考、討論。 ⑧明確思考題。 明確思考題一: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描寫了漂泊無定的楊花,與悲鳴的杜鵑鳥,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隱含著作者對王昌齡被貶僻壤的同情和悲痛。“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用跋涉五溪簡述路途的遙遠與艱難,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掛念。 后兩句抒情。寫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后兩句之中,含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人相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三是說,只有依靠月亮才能將愁心寄與朋友。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像,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李白在詩中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懷念之情。 明確思考題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句運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奔赴遠方。這一奇特的景象,既飽含了對友人的無限同情,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⑨朗讀、背誦《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