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翻譯文章,讀懂文章內容。 2、學會復述文章故事。 教學過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礎上,翻譯下列句子。 ①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②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④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⑤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確句意: ①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齊國的國都臨淄有幾千戶人家,大家舉起袖子來就陰了天,擦下來的汗就如下雨,他們肩并肩,腳跟腳而存在,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②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齊國根據所出使的國家的情況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開明的國家,無能的人被派遣出使無能的國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為什么會這樣呢?水土不一樣啊。然,這樣。 ④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現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東西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得無,莫非。 ⑤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體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復述課文故事。 4、小結 第一篇:寫晏子出使楚國的兩件事,第一件寫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經過斗爭終于從大門進入楚國;第二件寫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貶其缺點,晏子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擊楚王。第二篇:寫晏子使楚前,楚王設計辱齊;晏子設喻破計,維護了齊國尊嚴。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簡要分析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說理藝術。 教學過程 1、精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⑴思考問題幻燈片。 思考題一:晏子面對楚人的侮辱,進行有力回擊,他取勝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題二:簡要分析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⑵學生思考、討論。 ⑶明確思考題一: 首先,從他自身來看,他頭腦靈活,機智過人,善于辭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把楚國與狗國等同。又如在第二則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回擊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張手法,也讓楚王生畏。如在講到齊國人時,以“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形象的夸張,讓我們感受到齊國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駁了“齊無人耶?”的質問。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為進的方法。面對楚王提出“然則何為使子?”的質問,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尷尬而結束。 總之,課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辭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張等手法和以退為進的方法,致使楚王無言以對,使晏子這一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理解晏子語言的邏輯力量。(要讀出人物的語氣、性格) ⑸明確思考題二: 晏子是齊國的大使,從外貌來看,其貌不揚,不夠瀟灑,從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為楚人恥笑的把柄,但晏子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彌補這一不足之處,面對楚王的百般刁難,他非常鎮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他并沒有在其追問下退縮,而是反戈一擊,采用打比方、夸張等手法,致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晏子對楚王的三駁與楚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中,我們不難領略到晏子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辭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題三:貫穿兩篇故事的思想主線是什么? 思考題四:從《晏子故事兩篇》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思考題三: 兩篇故事貫穿了一條思想主線:文章通過晏子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用辭令戰勝楚國君臣蓄謀的記敘,表現晏子忠于齊國的品格與機巧善辯的才能。晏子作為一名使者,是作者著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國兩遭戲弄。面對楚國君臣兩次蓄意刁難、侮辱,若晏子翻臉,既顯出使者笨拙無能,缺少風度,又會使兩國關系形勢緊張。因此,晏子不慍不火,機警設喻,使楚王自討沒趣,處于尷尬境地。晏子的對答措詞委婉,柔中有剛,充滿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過人的膽識及出眾的辯才。 明確思考題四: 從晏子的角度分析,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個人的才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實學來評價一個人的才華,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個道理。 從楚人這個側面來分析,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無論自己的勢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這方面,我們都要注意場合和對象。無論對什么人,在什么地點都要注意運用禮貌性語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廣結良友,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體會晏子與楚王的三次對話, (三)小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稱雄爭霸。外交上的勝負,成為當時兼并戰爭的重要輔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妄自尊大,無緣無故欲辱來使,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對他本人的侮辱,而是關系到齊國的尊嚴,因此他在蠻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從容鎮定,針鋒相對地進行有力的反擊,且乘勝反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使民善盜”的帽子扣到楚國人的頭上,置楚王于理屈詞窮的尷尬境地。表現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氣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話不長,卻句句設伏,步步緊逼,終于勝利地折服了對方,顯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應變才能。而愚鈍逞強、目中無人的楚王最終只有陷入羈絆,徹底服輸。 (四)布置作業 ⒈找出并解釋出自這篇文章中的成語。 ⒉課外閱讀《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說明:課外閱讀《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紹后面擴展資料中的延伸閱讀資料,供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