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全冊教案
6.隔海相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神圣領土不可侵犯。通過對中國臺灣多方面的了解,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培養學生對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深化愛國主義情感。
2、培養學生對資料收集、整理、歸納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美麗富饒的寶島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收集中國臺灣風景名勝、中國臺灣自然資源的相關資料。
2、請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海峽兩岸》節目。
3、教師準備中國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孟庭葦演唱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等歌曲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了解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
導入:
1、播放中國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2、師: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是我國臺灣省的民歌。“高山清,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讓我們的視線穿越中國臺灣海峽,把目光投向祖國美麗富饒的祖國寶島臺灣。
教學互動一:
1、請學生在祖國的版圖上找出臺灣省,說出臺灣省的位置。
2、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總結出中國臺灣島和臺灣省的區別。
教學互動二:
1、播放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2、請學生在臺灣省的地圖上,找到臺北的位置。
3、給學生一點時間仔細觀看臺灣省的地圖,之后教師報出臺灣省內的任意地名,請學生迅速在地圖上找出該地的位置,同學之間相互比一比,看誰找得最快。
4、在熟悉臺灣省地圖的基礎上,請學生閱讀《臺灣海峽》,從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出發,聯系已有的知識儲備,談一談為什么它被稱為我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教學互動三:
1、小組朗讀《臺灣島的形成》,其他小組同學合上書本注意聽。
2、聽的同學根據剛才聽到的內容,復述中國臺灣島的形成原理。
(二)欣賞中國臺灣的名勝古跡
教學互動四:
1、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阿里山之行》。
2、和同桌交流一下聽了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教學互動五:
1、欣賞玉山云海、中國臺灣東海岸、臺北故宮等圖片。
2、假設你是一名導游,班上同學第一次去中國臺灣旅游,你要向他推薦一處非去不可的美麗景點,你會推薦哪里呢,請從課前準備的資料中,挑選一處你最喜歡的景點,推薦給大家并簡要地說說理由。
3、全班同學合作,試安排一條旅游線路,爭取在這條線路內,能夠囊括中國臺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景點。
4、為這條線路撰寫一則廣告詞,注意突出景點的特色。
師小結:下次如果有同學有機會去臺灣省旅游或者探親訪友的話,就可以按照今天大家設計出的旅游線路游玩了,記得把你領略到的中國臺灣的美景寫(三)了解中國臺灣的自然資源
師:剛才我們到了海峽那邊,共同領略了臺灣省的美麗,中國臺灣不光美麗,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家知道中國臺灣有哪些自然資源嗎?
教學互動六:
1、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自行選擇臺灣省自然資源的某一方面,如森林、動物、農作物、礦藏、海洋生物資源等,和與自己收集的資料相近的同學組合成小組。
2、各組成員將共有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
3、各組推選出一名發言人,向全班同學介紹中國臺灣該方面的物產。
4、臺下同學如想了解更多的情況,可以自由發問,同組的學生共同解答。
教學互動七:
1、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一下,到目前為止,你對中國臺灣哪一方面的印象最深,能說出你的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