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二、觀察比較 歸納特征
1、出示課件:鯽魚和青蛙
問:你們打算怎樣觀察比較它們呢?
師:正確的方法是:先觀察整體的特征,再從頭部開始往下觀察。
2、小組觀察并記錄,師巡視參與指導。
我的發現:
3、各小組匯報。師結合匯報情況以課件形式板書。
鯽魚:紡錘形、有鱗、鰓、鰭
青蛙:皮膚裸露有斑紋、頭大、眼鼓、四肢前短后長
4、小結:像青蛙這樣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陸地生活的動物是兩棲動物(板書:兩棲類);
像鯽魚這樣一生都生活在水中的動物是魚類(板書:魚類)。
5、兩棲類和魚類各有什么明顯的特征呢?小組再次觀察做好記錄。
6、生匯報。師用課件演示板書。
兩棲類:皮膚裸露,個體發育有變態,生活于水中的幼體以鰓呼吸,陸地生活的成體以肺呼吸。
魚 類: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平衡與運動。
過渡:了解了兩棲類和魚類的特征后,我們來認識下這些動物:
7、出示課件:圖片(帶編號及名字)
各小組仔細觀察,認真研究一下,它們應該怎樣分類。
8、小組匯報分類情況,并說明理由。
9、師小結學生分類情況。
三、總結回顧 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2、說說你學了這節課之后的感受或想法。
四、板書設計
鯽魚與青蛙
鯽 魚: 紡錘形、有鱗 青 蛙:皮膚裸露有斑紋、頭大、
鰓、鰭 眼鼓、四肢前短后長
魚 類 :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兩棲類:皮膚裸露
用鰭輔助平衡與運動 個體發育有變態
生活于水中的幼體用鰓呼吸
陸地生活的成體用肺呼吸
五、教學反思:
第10課 壁虎與小貓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壁虎和小貓的外形,運動方式的區別,讓學生認識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學習一些觀察方法。
2、培養觀察、記錄、歸納、判斷的能力。
3、培養學生樂于與人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觀察壁虎和小貓各具有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對壁虎和小貓感興趣的問題。
教 具 :壁虎、盛壁虎的容器、壁虎標本、小貓、放大鏡
教學方法:講解、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環境:本班教室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環節創設情景。引出本課研究的課題。 1、出示壁虎標本。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動物嗎?
2、檢查你捉到的壁虎,說說你在哪里捉到的?
3、觀察你帶回來的小貓,說說是誰養的?
學生各抒己見,回答。
學生回答。 初觀察兩種動物,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情趣,為探究這兩種動物鋪墊。
二、觀察壁虎和小貓的運動方式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壁虎與小貓的身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觀察自己帶來的壁虎和小貓,它們的運動有什么不用?
3、誰來說說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并給大家介紹一下。
4、它們的運動器官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