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九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愛是一種高尚的情感,養成有愛心、樂于助人的品質,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形成樂于助人的品質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3、知識與技能:了解愛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知道愛的力量,懂得怎樣去奉獻愛心,服務于人民,奉獻社會。
教學方法
1、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基于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現狀,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法為: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真實生動的案例,創設情景,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分析、激勵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自主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另外,采用讀一讀、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講一講等方法輔助教學。
2、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即學生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是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的體現。 (2)總結反思法。由學生總結歸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此手段運用可以增強感觀效果,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去接受,而是從情境中去受到感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愛的存在、愛的力量,愛的奉獻。
重點依據:首先,養成有愛心、樂于助人的品質,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有的卻不懂得對他人、對社會付出愛心,缺少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因此,加強對中學生的愛心教育非常必要。
難點: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難點依據:因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既對個人有益又對社會的進步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故確立為難點。
教學流程
設計理念:注重分析,淡化說教;關注認知,強化體驗;表層切入,深層領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請看一組圖片(邊出示邊解說):她的舉動讓孩子活了下來,偉大的母愛在生死瞬間得到了真情的演繹;她叫殷雪梅,是江蘇省金壇城南小學的一位普通老師,XX年,3月31日中午,在城南小學門口,面對疾馳而來的小車,殷老師張開雙臂將六名小學生從馬路中間推到馬路邊上,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換來了六名小學生鮮活的生命。這一壯舉感動著學生、感動著百姓、感動著中國。他們是人民解放軍,他們用自己平凡的舉動,讓災區的人民群眾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他是67歲的共和國總理,他在災區最前線連續奮戰了72小時,這真正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誼。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每天被愛所包圍著,但是,愛是雙向的,我們在享受愛的同時,更應該做出愛的奉獻﹗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愛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