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第八冊教案
課后反思
課題:3.妞妞的困惑教學目標:1、 了解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教學重、難點:了解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教學準備:收集一些純天然、無污染、無公害標志的農產品包裝。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二、全班討論。 四、探究。 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等農產品。可是,由于現在農業生產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許多農產品都有殘留農藥。對此,生活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這也是妞妞的困惑。(播放生活中農產品殘留農藥的錄象) (1)知道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嗎? (2)讀課文討論:我們只是個普通的消費者,面對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等農產品都有殘留農藥,我們該怎么辦? (3)教師出示課前收集一些純天然、無污染、無公害標志的農產品包裝,并提問學生:你在商店、超市見過這類農產品嗎?家長有沒有買過這類農產品嗎? 對于妞妞的困惑,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學生觀看錄象。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討論。通過播放生活中農產品殘留農藥的錄象,引起學生的沉思。 小組合作學習,體現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課后反思
課題: 4. 從傳統到現在教學目標:1、 了解在長的傳統農業生產實踐中,人類發明了簡單的農具,這些農具上人手的延伸,大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體現了人類的智慧。 2、 初步了解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機械化農業的變革過程,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飛速的變化。 3、 通過體驗,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高勞動、形成崇高勞動者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了解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機械化農業的變革過程,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飛速的變化。教學準備:收集常用的簡單農具的資料。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九、導入。 十、觀察活動。 十一、 體驗與交流。 十二、 閱讀討論。 五、教師總結。農作物的生長不僅依靠自然規律,在從種植到收獲的過程中,重要的是還要依靠人們的辛勤勞動,為此,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簡單的農具,這些農具都是人手的延伸,是人類的偉大創造。觀察課本第12頁的五幅插圖,探究“這些是什么農具?是做什么用的?使用這些農具有什么好處?” 根據調查成果交流:“本地區經常使用哪些簡單的農具,使用這些農具有什么好處?” 指導學生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13頁的課文和插圖,并思考:這四幅插圖反映了農業生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生產效率有什么變化?農業生產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之源。人類從雙手采摘開始了農業勞動,后來人類學會了種植和收獲,從徒手勞動到發明簡單的手工農具,從依靠人力、畜力發展到現代農業機械化,無不凝聚著勞動的力量,凝聚著勞動者的智慧,凝聚著勞動者的偉大創造。匯報收集常用的簡單農具的資料。 觀察課本第12頁的五幅插圖,然后探究。 學生根據調查成果交流 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13頁的課文和插圖,并思考。培養收集信息能力。 觀察活動,激發探究。 體驗與交流。 了解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機械化農業的變革過程,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飛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