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四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教案
2、技能:使學生通過收集、閱讀資料,學會從中獲得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初步分析的能力。
3、知識:使學生知道一些影響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知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偉大勝利。
主題內容線索:
以抗爭為線,串起重要歷史事件。
變法---推翻---反帝反封---中國共產黨誕生---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展。
課標內容標準:
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
教學重點:
1、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革命根據地建立(工農紅軍隊的建立發展)。
2、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圖表等資料,表述觀點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在封建主義的根基上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改革是行不通的。
2、中華民國的成立沒有把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解放出來。
教學準備:
1、了解學生對本課有關內容的認知程度,以便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2、師生搜集與本課有關的圖片、故事、電影、文字等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2分鐘)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叫變法嗎?一般來說,變法的目的是什么?今天這節
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近代史上的兩次最著名的變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二、探討“變法維新求強國”(15分鐘)
1、分析背景,蘊積情感。
①引導:從 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哪幾個條
約?打了哪幾次敗仗?說明了什么?
②出示康梁畫像,講述其為國家利益,置個人功名、生死于不顧的愛國行為,
激勵情感。
③了解導火索之一:學生自學課外資料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1895年)、
地點(北京)、代表人物(康、梁)、起因(馬關條約的簽訂)、目的(變法救國)、內容(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結果(影響全國,要求變法救國成為潮流)。
④了解導火索之二:1897年,德國強占我國山東膠州灣。
⑤師小結:清政府投降賣國,割地賠款;侵略者殘暴貪婪,為所欲為;愛國
者憂國憂民,力主變法。
2、探究經過,激發情感。
①學生自學教材、課外資料了解戊戌變法的時間、代表人物、目的、內容、
結果、失敗原因。
②小組交流討論。
③全班交流。教師預設:時間:1898.6——1898.9(103天);代表人物: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目的:救國救民。主要內容:政治上——裁減多余的官吏,起用維新派人士;經濟上——鼓勵農、工、商及工礦業發展;文化上——普遍設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創辦報刊,禁止婦女纏足;軍事上——訓練新式的海軍、陸軍。結果:變法失敗。失敗原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
④討論:你怎么看待這些變法的內容?既然這些法令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傳播西方科學技術,有利于強國強軍,為什么最后還是以失敗而告結束?
⑤師小結:轟轟烈烈的變法就這樣被專橫的慈禧太后給絞殺了,這是歷史的
悲劇,國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從熱血男兒的公車上書到變法的實施,時間雖
短,僅 103 天,卻凝聚著愛國志士的熱忱。我們永遠忘不了康有為、梁啟超、
譚嗣同等人的愛國壯舉,激勵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奮斗拼博,“為中華之崛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