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1)學生用學生尺量一量長方形紙,并填在書上。
提醒:在量時應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饋測量的數據。
(3)組織討論:通過測量你發現了什么?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
(4)小結。
2、將這張長方形紙任意折一次,再打開,用學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約長多少厘米。
學生量后,匯報各自測量的結果。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怎樣折,折痕最長?大約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這么一張長方形紙,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方便嗎?為什么?
說明:根據所要測量的物體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三、用各種尺量
1、提問: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長,你覺得用什么尺來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學生們分組合作測量,匯報測量方法的結果。
3、介紹:根據所測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長度,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
4、組織學生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是多少?先請學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說出估測的結果。
四、想辦法量
1、學校的籃球場很大,如果要測量出它的長,你覺得用哪種尺量比較好?為什么?
2、如果給你一根3米長的繩子,你會用繩子量籃球場的長嗎?
小組討論:具體的測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場上去實地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評選出最佳測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運用所學的知識、認識的測量工具,還可以量出球場上的哪些線段的長度?
學生測量后說說所選用的工具、所測量的長度。
七、位置與方向
第一課時:確定位置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座、第幾層第幾號、第幾組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據平面位置確定物體。
2. 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踐能力。
4. 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體會生活里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難點
準確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感受約定的重要
1、一天早上,小動物們在排隊做操。老師最喜歡的一個小動物排在第2個,你能猜出來他是誰嗎?
2、他說是小貓,他說是小豬。怎么回事呀?哦,原來是老師沒說清楚怎么數的,看來我們要說第幾個要先規定從哪邊數起?(板書:第()個,規定)。現在我們規定從左邊數起,第二個就是()?確定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的知識:確定位置。
二、 認識第幾排第幾個
1、小動物們都出來做操了,聽聽哪個小動物在說話。播放錄音:(1)我在左邊數起第二個。誰呀?你認為呢?你呢?到底是誰呢?能確定嗎?大家說的都對,他們都是左邊數起的第二個,到底是誰我們還是不能確定。那怎么辦呢?指出:看來確定位置不僅要知道第幾個還要知道第幾排。(板書:第()排)
2、播放錄音:原來它在第二排的第二個。誰呀?1、(小狗)你怎么數的?數給大家看一下。(指名數,引導:從哪邊數起第一排?)有不同意見嗎?2、(小豬)你來指一指。你怎么數的?哦,大家數的方法不同,所以找到的小動物也不一樣。看來光規定從哪邊起數第幾個還不能確定位置,還要規定從哪邊起數第幾排。
3、聽聽小動物是從哪邊起數第一排的。播放錄音:我在第一排第一個。是從哪邊開始數的。哦,小動物們是從前面起數第幾排的。那哪里是第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