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教學目標】
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點詩句的意味。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閱讀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詩人內心的獨特情感。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點詩句的意味。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
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閱讀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體會詩人內心的獨特情感,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構想】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鼓勵學生談自己對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從詩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讓學生充分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激發學生積累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
收集送別詩。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第一首古詩,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
2.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板書課題)
下面讓我們欣賞高適的《別董大》。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反復誦讀全詩
2.通過剛才的讀,大家已經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
(1)寫的是誰在哪里送別誰?(明確:高適在塞外送別董大)
(2)高適是誰?(高適是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縣人。因為官至散騎常侍,所以又稱高常侍。他的詩大多反映邊塞生活,詩情奔放。作品集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誰能說說呢?(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4)我記得這樣的稱呼在王維的一首古詩中也出現過?
(5)這首詩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里的“元二”就是?(明確: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稱他為——元二。)
3.讀了這首詩,你讀懂了什么?前兩句寫的是當時分別時的環境。
(1)讀了詩以后,你了解到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分別的?看圖,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學生自由發言)(板書:荒寒凄涼的環境)。
(2)現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古詩的前兩句,讀一讀。(請學生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
失意流落,好友分別,本身就是人生兩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細細讀讀前兩句,你覺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襯出當時的心情的?你能來把它劃出來嗎?(黃云、白日、北風、雁、雪。)
(3)黃云?白云、烏云大家聽得多了,這里怎么是黃云?你讀讀詩,猜猜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讀這句詩,突出“千里”;再讀這句詩,突出“曛”。個別試讀,男生試讀,女生試讀,全班試讀。
(5)同學們,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注意到這只大雁了嗎?大雁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力高飛(讀重音),它會怎么想,對自己會怎么說?詩人高適也看到了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觸呢?(是!這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它不僅僅是在對董大說,其實也在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