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中篇 讓真愛永存 :解讀竇桂梅的教學藝術
如果說<<王二小>>是竇桂梅走向名師的發韌之作,那么,在不斷的積淀與成長中,竇桂梅便更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了。學校把她當成一名教學骨干,讓她做更多的公開課;上級主管部門和業務部門也把她當成省級的名牌推向全國。1995年、1997年,竇桂梅兩次參加全國語文教學比賽,均獲一等獎;1999年,在吉林省首屆教育教學評比中她又榮獲一等獎。幾年來,她先后10余次在全國范圍的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作觀摩課,先后應邀到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等城市作教學觀摩課及師德報告近百場……教學藝術日益成熟的竇桂梅已成為全國小學語文界的一面鮮艷的旗幟了。
我們曾不止一次地置身于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曾不止一次地聽過竇桂梅老師的公開課。如果說,竇桂梅前期的課是一道道苦心設計的精美的藝術品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教學藝術也正在一天天的成熟起來了。那種返璞歸真的藝術魅力,那種激情四溢的審美取向,使我們每每在竇桂梅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一種藝術的自然和流暢。
確實,年輕的竇桂梅已經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風格了。
每一次,我們都會有不盡相同的發現;每一次,竇桂梅都會給我們以越來越多的藝術享受。
一、三情共振
竇桂梅的課堂教學每每是在一種充滿真情的氛圍中進行的。無論是聽她的正常授課,還是聽她的公開課,這種藝術感染力也會分外鮮明地體現出來。她全身心地投入,講到激動處,激情飛揚;講到憤慨時,扼腕長嘆。可以說,每次課堂教學就是她和學生進行的一次心靈的共振―― 課始激情情始生
竇桂梅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交流的一種最直接的知識對話,而課始的情能否激發則是一節課成敗與否的關鍵。因此在每次的備課時,她都格外注重對學生的情的調動。
在講<<麻雀>>一課時,她在備課中就認真地體味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老麻雀壯烈舉動的畫面與作者傾訴的情感之中找到一種師生能夠產生共鳴的激情處。上課一開始,竇桂梅就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同學們,俄國有一位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叫屠格涅夫。他寫的<<麻雀>>,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膾炙人口。在預習中,課文一定給你們留下了較深的影響,請同學們談談哪些地方的描寫最精彩,哪個地方讓你最感動?”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她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進一步增強對課文的整體認識,了解課文重點所在,畫出文章的精彩之處,之后,提出自讀時不懂的問題,并與學生一起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適當梳理,引導學生把感情與注意力集中到以下問題:為什么老麻雀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為什么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一種強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這些問題,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做了鋪墊。這樣,課堂教學伊始,學生就產生了深入探究課文的激情,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做了充分的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