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為了給孩子們打好精神發(fā)展的底子,竇桂梅在教改中也特別注意豐富學生的生活情感。她認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掌握一種交際工具的過程,它更應是人的生命活動、情感活動、和心靈活動。這在她
的教學中已充分體現。但她更強調在生活中體現。“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對此竇桂梅感悟很深。她認為要想真正學好語文,天天呆在幾何圖形排列成的教室是萬萬不行的!于是她努力將語文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引進時代的活水,著眼于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著力開拓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比如,請學者教授專家來講座,答疑,帶領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參加社會團體舉辦的各種活動,體育表演活動,口頭作文大賽活動,課本劇表演活動,逛書店,看展覽,進行一系列采訪及社會調查活動,班級組成記者團,采訪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去市里的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及兒童,讓孩子熱情投入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欣賞花鳥魚蟲的可愛。讓學生觸及社會熱點、焦點,表達個人觀點,培植理性情感。1999年5月,學校舉行遠足活動,同學們遠望風景秀麗的的龍?zhí)渡剑吲d極了,然而走到近處卻找不到一塊干凈的地方落腳,原定的登山挖寶游戲,同學們自發(fā)地變成了拾撿垃圾的活動了。那次龍?zhí)吨校尭]桂梅更堅定了自己打好精神底子的信念了。
是啊,竇桂梅教改實驗伊始,就把“人”鮮明地放在了第一位,她希望她的學生能在這種積淀中,廣獵博涉,正直敏感,可以說,這種“積淀”意識,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使學生積累知識、生活、情感等財富,以達到文化底蘊的日漸厚實與豐滿,這也正體現出竇桂梅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價值取向――寬厚的知識體系,廣博的的人文情懷。
感悟:體會三種境界
在竇桂梅的語文教改中,這種感悟既是一種心智活動,又是一種情感歷程,同時它還是一種審美體驗。用竇桂梅的話說,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是喚醒,是點化,是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竇桂梅力圖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還要有發(fā)現。教師去營造一種空靈的藝術魅力,學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領悟到了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空靈之美,能悟得許多老師由于沒有充分展開抑或是無法教給他們的東西,也許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在書本中感悟語文感悟人生。在竇桂梅所提倡的這種感悟中,她認為感是感性的認識,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與獨創(chuàng)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獨創(chuàng)不通算悟。她提出的感悟,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主動悟。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導學生以誦讀原文為主線,對語言與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場、觀點的尊重與理解,盡可能準確弄懂,接近對方的原意,如果是文學作品,還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真誠的感動和對作品神韻的總體感受,“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他們真實的歡樂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