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下篇 為生命奠基:竇桂梅語文教改模式探微
1998年,吉林省教委在吉林市召開“吉林省語文學科實話素質教育現場會”,推廣了竇桂梅的教改經驗;XX年7月,吉林省教育廳教研室和吉林省教育學院在吉林市共同主辦了“竇桂梅語文教改成果展示會”,與會專家就竇桂梅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民族化教學思想、個性化教學藝術進行了研討。在吉林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史上,為一位普通的小學教師如此興師動眾恐怕也不多見。
如果說,卓有個性的教學藝術特色是竇桂梅的教學才華的具體體現的話,那么持之以恒的語文教學改革則更能體現出她作為一個年輕教師的真正的價值,當老師,當名師,都不能讓竇桂梅停下她追求的腳步,當一個勇于改革、勇于實踐的教育家,這才是竇桂梅的最大理想。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陳舊,教法僵化,忽視母語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竇桂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認識到:語文教育,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必須要體現一種人文的關愛。必須從語言習得的特點入手,從人的素質發展的規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在這樣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竇桂梅開展了題為語文教育要關注人的發展的教改實驗,建立了積淀――感悟――創新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積淀:打好兩個底子
竇桂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給學生打好兩個底子,一是打好終生學習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發展的底子。這也正是她所倡導的積淀。這種積淀,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積累,還應該是一種具有濃郁的主體能動色彩的經驗、情感、智能的積淀。正是這種積淀,才能使學生將來成為服務于社會的人,同時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這一前提下,語文教學的改革也必須要繼承工具性,打牢語言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就是有了這樣的理念,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從1994年新接的一年級開始了,
為了給孩子們打好終生學習的底子,竇桂梅把幫助學生識記3500個常用漢字當成自己語文教改的奠基工程。她根據漢字的特點,采用“據形釋義,形義聯想”的方法教學生識字。
如教學“瓜”字時,她先出示“瓜”的像形字,然后讓學生聯想出各部分表示什么,瓜里有什么,可以作什么用,學生就由此非常輕松地學會了“瓤”、“瓣”、“瓢”這幾個形聲字。幾年來,竇桂梅就是用這種方法,使學生初步發現了漢字的特點,增加了識字興趣,掌握了識字方法。
在此基礎上,竇桂梅還大膽改革,她將現行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增刪,保留了精讀180篇、泛讀72篇,她選擇了300多首古典現代詩詞,200多條古今格言,掌握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個典故,1000多條成語。讓學生大量的背誦。這樣做,她想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竇桂梅相信,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隨著那些古典詩詞的逐漸發酵,量變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產生質變的。六年過去了,在畢業的展示會上,專家抽測了竇桂梅所教班級的75名學生,識-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的有9人,3000-3500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22人。這一結果,遠遠超過了現行小學語文大綱規定的2500字左右的識字量要求。展示會上,臺下的專家、學者可以從<<詩詞集錦目錄>>上的300首古今中外詩詞中任意挑選一首,讓臺上75名同學中的任意一名進行背誦,像<<送杜少甫之任蜀 >>、<<聲聲慢>>等,甚至篇幅達300多字的<<正氣歌>>,同學們也都能倒背如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心路歷程他們也都能娓娓道來。同學們的表達能力之強、閱讀范圍之廣令專家們拍案叫絕。與此同時,竇桂梅也適時地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她為學生開出100多本閱讀書目,讓孩子們博覽群書。為了提高閱讀效益,竇桂梅教給孩子們多種閱讀方法:精讀、泛讀、略讀、跳讀等。對那些目前還“不了解”的書,她要求學生粗知大意即可;而對那些一生都用得著的東西,她要求學生不但要熟記,更要牢記。竇桂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學生正在積累的時候,應該盡可能愉快地記住“精品”,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終生發展”做好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