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其次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別人講話的要點成文章的重點的能力。這在當今信息社會聽讀量較大的情況下尤其重要,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過程后,還有一個把別人的話或文章內化為“自己”東西的過程,這就是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不光理解,還要有發現的過程。首先要有與“自己”原有東西的比較,也就是在舊知與新知的比較中,對所聽到的或讀到的語言材料作出判斷,哪 些有價值,是新的創造與發現值得學習的,汲取過來,并通過聯想與創造性發揮攔其擴大與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質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錯誤的,應予以拋棄或改造。
這樣,學生不再是被動抄詞,解詞,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熟讀背誦充滿靈性的感悟,學生不再無的放矢的改錯,選擇,判斷,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卓有成效的整體吸收、內化,教師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講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心靈碰撞。由此,在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改變了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名顧問,一名指點者,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在教學形式上,進行廣泛的師生間、同學間的宣講、討論、交流。甚至學生走上講臺講課,可以說教師給孩子多大膽,學生就會有多大產,從<<荷花>>到<<落花生>>,孩子們敢大膽修改教材,從<<溫暖>>到<<飛機遇險>>,孩子們敢大膽向領袖提意見。學生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了,思維當然也改變了,他們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語言以及自己的學習方式 ,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都是他們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他們的,更不是教師“交”給他們的。他們的腦子不是 被別人的“馬”踐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產品”的加工廠。
在教師身上感悟語文感悟人生。竇桂梅認為,“情”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特殊,它是聯接教師、教材、學生的紐帶,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劑,教師如果有真情,學生才會產生共鳴,竇桂梅深知這一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她總是全身心的投入,“三情共振”的課堂教育藝術,就是她在實踐中的最好明證。有了情的激發,學生才會有感而發,情動于心。從畫一片葉子到畫一片片葉子讓學生感悟“茂密”;從“新綠”一詞中讓學生感悟到希望的勃發之勢,從“落葉”中,感悟秋天的蕭瑟與季節的變更。如在<<葡萄溝>>的教學中,老師扮演新疆老鄉和學生跳新疆舞、吃葡萄讓學生感悟老鄉的“熱情好客”。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情動于衷。即使是有些情淡或是無情的文章,竇桂梅也要努力創設情景,讓情淡變情濃,讓無情變有情,達到篇篇抓著情,時時想著情,處處注重情,堂堂見真情。使學生在涓涓的情感細流的沐浴中成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從而達到師生的情感共永。同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竇桂梅也把自己的美展示給了學生,她挖掘教材內在的美,提高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素質美。因為她深知,教學的美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是使學生追求真善美這一崇高美好愿望的精神內驅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美都會給學生以最直接的感染。因此,竇桂梅也注重培養學生的這種審美境界:情要靠讀中悟,理要靠在讀曉,方法也要在讀中找。只有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達到一種境界,通過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他們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語言以及自己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們感悟到的這些東西是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