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籍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
超越課堂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少年的學習生活可以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其結果夸張點說是“悠悠的小學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現在,我已經成為為學生生命奠基的教師,我時時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發展告訴我們,今天的學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樣活。我們知道,學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的40分鐘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坐在課堂上已經不是學習唯一的渠道。“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應該讓學生懂得:在課堂上要好好學語文,生活就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長中。
如何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對語文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在無比廣闊的語文天地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孜孜探求語文教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盡可能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課上,我們一起討論讀書心得,討論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我們一起和大師對話,與專家討論素質教育,請教授給學生講座……課下,我們一起組織紅領巾志愿者服務隊;到部隊夏令營。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和學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鷹捉小雞游戲,跳繩,打雪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當然重要的還要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內容帶入自己的課堂,寫進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智慧與創造就表現在學生的手指尖上:從他們自己動手編輯的《萌芽文集》《創造文集》到《詩詞配畫文集》到《信息資料文集》;從《感悟文集》《心靈日記》到各種名字的《語文報》到省教委為他們出版發行10萬冊的
《愛與愛的交流——竇桂梅學生作文選》……這一項項的創造,他們把生命中的潛在表現力盡情地釋放了出來。
超越課堂,不光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還要觸及到學生的心靈里。我們開展了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活動。家長在來信中,講述著自己的求學經歷,少年生活,工作壓力,下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閡……同學們的回信,家長看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又回信交流讀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一位家長用13000多字講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想。文中講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兒麻痹,參加高考超出錄取線35分但未被入取,現在下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擊,他沒有被擊倒,而仍然頑強地自學了中文函授的?坪捅究七學會了雕刻和畫畫的手藝。他在結尾寫到:“親愛的六年五班同學們,身體的健全是父母賜予你最寶貴的財富,一定要用大腦好好地使用它們……”。這位家長拖著殘疾的雙腿來到學校說:“老師,那天,您念完信后,兒子回家,眼睛含著淚水,把我在自己家里開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還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買菜,我哪舍得讓他去呀。這些年,我兒子不讓我來開家長會,怕我讓他沒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從來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嗎,我看了兒子的回信后很激動,他在信中這樣寫到:‘爸爸,以前我錯了,現在我覺得您比誰都偉大!’你們搞的活動,不光是教孩子學語文,學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吶……”家長流淚了,我也流淚了。家長來信雖然來自不同文化階層,有不同的差異,孩子的回信雖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見解,但,這真實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卻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