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中國臺灣一所普通鄉村小學里師生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景。小學高年級老師普遍認為這是最難講的一課,全文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沒有值得學生去背誦的精段美句,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去體會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用這樣的課來作公開課,而且面對的是從沒見過面的學生,這種選擇,確實是一次真正的考驗和勇敢的挑戰!
上課伊始,伴隨著張明敏的《中國心》,竇桂梅就以當時發生的中美撞機事件巧妙導入新課,學生們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調動下正一點點的激發出來了。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課文出現了三次。這是整篇課文的要旨,竇桂梅緊緊抓住這一要點,調動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逐次仔細領悟。在體悟課文情感的時候,她讓學生齊讀、默讀、自讀、領讀,一節課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就在這種不同層次的感悟中讓學生讀了十幾遍,看得出,學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華,他們不僅領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從開頭竇桂梅和學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書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幾個字,到最后她
又和學生用顫抖的筆再一次書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那幾個鮮紅的大字已經映出學生的情感,已經鐫刻在學生的心靈。在悠悠的《思鄉曲》中,她把余光中的<<鄉愁>>適時地引入,并飽含深情地,用優美而哽咽的聲音表達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意。當孩子們含著淚水再次高聲朗誦“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全場900多位教師也含著淚水跟著學生朗讀。她感動了聽課的師生,也感動了自己……
在上《葡萄溝》這節課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竇桂梅老師課中悟情的教學魅力。因是上課時才和學生見的第一面,竇桂梅對學生不熟,當師生陶醉在“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時,她發現一個女學生爬在課桌上哭了,竇桂梅毫不猶豫地停下課,孩子,你怎么哭了?可以告訴老師嗎?那位女同學委屈地回答說:老師,你為什么不叫我啊?我都舉了好多次手了!童真的充滿真情的回答讓在座的老師們都深深地感動了。竇桂梅特意安排她當了一次導游介紹葡萄溝。會后,女孩的任課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這孩子原來在課堂上很少發言,今天居然還會取一次發言的機會哭了,竇老師真不簡單!
是啊,一節簡單的課,一次可能會講得空洞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而當竇桂梅把全部的真情和摯愛都融進去時,這節課就成為一種藝術的熏染,這就是竇桂梅課中悟情的內質,這種內質豐厚,自然,延綿不絕――
課終諳情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