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在竇桂梅的課堂教學中,從來都沒有重點,竇桂梅從來都不會按照課后或大綱要求給學生刻意去講本課的重點。淡化重點,弱化學習目的,讓學生在愉悅的審美過程中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對此,竇桂梅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課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老師一定不要在課堂教學中把一節課分成幾個部分去講,在備課時,精心設計這里該細講,這里該略講,這種做法其實會適得其反。如果我們老師在講林黛玉的美時,把她也分成幾個部分,然后就告訴同學們:這是林黛的眼你看她多么有神!這里林黛玉的雙手,白潔無暇!這是林黛玉的腳,你看她多美……等等,最后,老師總結說,現在,我們知道林黛玉是多美了吧?如果我們老師這樣講,那么再美的東西也不會給人產生美感了。
還課堂給學生,還主體給學生,還差異給學生。這就是竇桂梅要精心營造這種空靈美的真正目的。給學生以感受的空間,想像的空間,創造的空間。
1997年4月,在湖北黃石市召開的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委員會學科素質教育研討會上,竇桂梅應邀為大會作觀摩教學。教學伊始,她從美術的角度鼓勵學生當小畫家,再現文字中所表現的空間與時間的色彩形象,孩子們畫出了<<小蝌蚪找媽媽>>中多彩的“群游圖”、“尋母圖”、“捉蟲圖”;竇桂梅又從音樂的角度鼓勵學生當“小音樂家”,讓學生從文字音韻、內容體會音樂的節奏和協和。這樣,課文中原有的邏輯的、抽象的、符號化了的內容,一下子變得那樣生動、形象、真切。紙上的字跡被孩子們能動地表現成了空間、時間中復雜的美。然后,竇桂梅又讓學生伴著一幅幅內容各異的畫面,隨著一曲曲跌宕起伏的樂曲,去反復朗讀與背誦課文,引導學生逐步地感受語言的內蘊和文章的氣勢,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著,竇桂梅又讓學生自愿到黑板上根據畫面內容去寫出圖意,這樣,一個個學生沖到前面進行了“板書設計”,最后,竇桂梅又鼓勵學生當“小戲劇家”,于是學生爭先恐后扮演了“小蝌蚪”、“鯉魚”、“烏鴉”、“青蛙”。這個童話故事的內容和意境,被完整、生動、創造性地表現出來了。這種以語言文字為工具,使學生的認識、情感、審美、操作等諸因素有機統一的綜合效果就是竇桂梅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生動寫真。
竇桂梅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兒童具有“解語言、賞語言、儲語言、用語言”的能力。從“美”入手進行語文教學,恰恰有利于兒童從感知語言到理解語言,從欣賞語言到積累語言,從儲備語言到運用語言的過程優化。可以說,在有意的創設中學生無意識地進入角色,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和情趣。
此刻,當我們在這里解讀竇桂梅的課堂教學藝術時,我們又仿佛體會到了這種情的激昂和這種美的熏染。永遠都充滿真情的竇桂梅,永遠都追求美的竇桂梅,用她的全部才華和真情正營造著屬于她自己的教學藝術的輝煌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