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與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
綜上,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超越習慣,超越傳統,超越自我的過程,就是生命奠基的過程。
橫平豎直 寫意人生――記竇桂梅
吉林教育記者 范書君 毛臨宙
從來沒有哪一段日子能讓我們如此感動,也從來沒有哪一種感動能讓我們如此刻骨銘心――在清華附屬小學采訪竇桂梅老師的日子里,我們的心自始至終都被這種感動充溢著: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一段艱辛而勇敢的教改歷程,一次蕩氣回腸的心靈對話……走近竇桂梅,這種感動就會顯得愈發生動而逼真――
橫平豎直,竇桂梅在人生取向中始終書寫一種小說的真誠。因為她知道,教育是事業,事業在于奉獻;
濃彩重墨,竇桂梅在課堂教學中竭力營造一種詩歌的激越,因為她明白,教育是藝術,藝術在于創新;
精雕細硺,竇桂梅在語文教改中努力追求一種散文的雋永。因為她懂得,教育是科學,科學在于求真。
上篇 與心靈對話:和孩子們一起幸福成長
在竇桂梅的日記本上,一直摘錄著這樣一句話: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樂無窮;得大道恩師而學之,樂在其中。作為教師,竇桂梅感到這些年來收獲最大的就是這些可親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給予她的這種快樂和幸福。她說,她就是在這種快樂中幸福地成長著。
打開日歷,那些細數時光的日子就這樣在竇桂梅的娓娓傾訴中汩汩而來了。在記憶的長河中,在1991年以前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也許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理解竇桂梅――
一個樸素的愿望:讓我當老師吧
1967年4月,竇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縣的一個小山村里。這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姐弟四人中,她是老大,從懂事起,她就承擔起一個家庭的角色――幫助父母帶好弟妺,料理繁重的家務。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堅韌的個性,為她后來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許是從小受父親曾有兩年教書經歷的影響,竇桂梅從小就想當一名老師,這個小小的樸素的理想一直護囿著她小小的充滿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歲的竇桂梅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吉林師范學校。她高興得好幾天都沒睡著,她以為,她離理想已越來越近了。4年后,當她面臨畢業分配時,她才知道,她的從教之路竟會如此艱難!因為按當時的規定,中師畢業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就意味著她必須改行!這對竇桂梅來說,不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萬般無奈,竇桂梅憑著她四年優異的學習成績,學校決定讓她留校作行政工作。對這份令同學們羨慕不已的工作,竇桂梅卻并不感興趣,安逸和舒適并不是她的人生目標,她的唯一的愿望就是當一個真正的老師,站在講臺上,站在孩子們的笑臉中間,她覺得,只有那種生活,才是屬于她的真正的人生。在那段日子里,竇桂梅在舉目無親的吉林市四處尋找著自己的人生座標,憑著一股子年輕的銳氣,她跑市教委,跑學校,見到那些有權改變她命運的人,她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個小學去工作,讓我當老師吧。這是她那段日子說的最多的話,談起那段日子,竇桂梅驕傲地說,我那時年輕,什么也不怕,那時就是想當個老師,就是這種愿望支撐著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在竇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領導終于被她的精神感動了,不久,竇桂梅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竇桂梅清晰地記得,到這所著名小學報到后出來,她一個人偷偷地哭了,走在吉林市的大街上,北方10月的艷陽就那樣熱熱地照著她腳下的路,照著一個年輕女孩的小小的夢想。我終于要當一個站在講臺上的真正的老師了!――可是竇桂梅作夢也沒想到,命運之神又一次和她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