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3.離愁別緒寫這類題材的多為惜別、送別詩。有的表達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鈴》描寫了長亭送別的情景,表達了離人對情人的離情別緒無限留戀;有的是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陳述心志,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賞析這類詩,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關系,弄清楚究竟誰送誰;其次要注意送別環境,把握好情與景的關系。4.歸隱自然這類題材的多為山水田園詩或寫景抒情詩。評析其內容,首先要體味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中體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達技巧,因為豐富的內容、閑適的心情的表達總得有一定的寫作技巧來實現。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蓮”、“漁舟”等意象的描寫,勾畫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靜明凈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圖,末句“王孫自可留”的“留”字暗隱了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蓮”正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詩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從側面反襯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歌為表達這一內容,運用了動靜結合、實虛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現手法,使意境更加深遠。(二)抓住詩眼,領會觀點態度“詩眼”是一首詩或某聯(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句)的詞語。如陸游《書憤》的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許塞上長城的惆悵和滿腔報國的熱忱,讀之令人扼腕,準確深刻地點明本詩主旨——抒寫悲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長相思》上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闋的詩眼。一“愁”字,詞意就陡然變化,山水含愁,萬物齊悲,主人公的哀愁彌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點醒全片,產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欣賞詩眼,首先要理解這個字眼的本義、語境義和詞性變化等;其次要在語境中領會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結合詩歌的主旨,來概括詩眼在表情達意等方面的效果。(三)抓住典故,分析內容與觀點詩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極其精練的語言來概括比較豐富的內容,二是可以借典故來議論或含蓄地抒發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詠史抒懷詩詞中用得較多,而在寫景抒情的題材中則用得較少。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詞人借用這些歷史事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試題中的典故,應是課本中學過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對課文涉及的典故應爛熟于心。鑒賞途徑1.論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詩歌的寫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況。尤其是常見的名家和課內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經歷。還要具有較高的文言知識水平和語法知識方面的修養,才能讀懂詩歌,通解詩歌中的文意、詩意。2.融入境界,體物察情詩歌的描寫、抒情、議論,都表達著詩人深刻的認知和獨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就必須走進詩人所描繪的境界中去,體察詩人所展示的景物,體會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從而使自己體味詩歌境界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