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注:①艭, 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 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⑵ 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解析】(1)本題是考查考生對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兩個方面,也就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象,而且要能夠把兩者自然地融合起來。解答這一小題,一定要緊扣詩歌內容。“歸艭”“鐘聲”這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江”“青山”“遠帆”“老鶴”等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魚的船只紛紛回來,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詩詞里面,經常會看到寫寺廟里的晚鐘的句子,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與友人在粵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應該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離應當更遠,自然更是遠望;“遠帆”本身就已經有了一個“遠”字,寫的當然是“望”;“橫空老鶴南飛去”,“橫空”二字,寫出一種闊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屬遠望所見,“南飛去”中的一個“去”字,說明老鶴已經飛走了,看飛走了的老鶴,自然也是“望”。(2)是考查煉字。這一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具有擬人的藝術效果。帶東西,往往是人的行為。可見,作者把老鶴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虛為實的效果。“鐘聲”怎么傳播到遠方的?詩人想到了“帶”字。用這個“帶”字,聲音就像書本、信函等實在的、有形的東西一樣可以被攜帶了。這樣就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寫出形來了,多么形象、生動,富有動感!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須自圓其說,言之成理。答案:1.體現“晚”的意象有:歸艭 、鐘聲 ;體現“望”的意象有:江、青山、遠帆、空、老鶴。 2.(2)“帶”采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以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粵考趨勢】縱觀近幾年廣東高考,我們有下面一些推測:選材多為篇幅短小的古代詩歌,名家非名篇與非名家佳作將會并重。從時代看,唐詩、宋詞和元曲是首選;從內容看,山水田園詩和送別詩、邊塞詩占主流;從數量看,一首詩、詞仍然唱主角,但兩首詩或兩首詞比較鑒賞和一首小令鑒賞也會扮演重要角色。題量上一般以兩個小題為主,分值一般設為6~8分:XX年8分,XX年6分,XX年6分,XX年7分。 從題型設置上分析,試卷均以簡答題為主要的出題形式,突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考察。看來這樣一種方式可能已成為我省命題人的共識,預計XX年將繼續采用這樣一種形式。從考點設置來看,不僅側重于單獨鑒賞詩歌的“形象”、 “語言”、“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情感”,還會大大加強綜合性的試題,進行整體鑒賞。考點設置遵循了《考試大綱》的要求,即“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但在具體操作上卻靈活多變。如XX年,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所謂“比較閱讀”,就是將內容、體裁、表現手法相近或相反的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鑒賞的方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把年代、作家、題材、體裁、風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組編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從作品的主旨立意、構思謀篇、意境格調、語言風格、社會意義以及美學價值等方面加以對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同時代作品比較”、“跨時代作品比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詞語、語句效果比較”三種情況。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較。從考查點設置來看,可以分為綜合比較和單一比較兩種情況。如XX年遼寧卷就是綜合考查了語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 XX年浙江卷第1小題為單一比較,第2小題同為綜合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考點設置上,我們廣東卷連續幾年考查“詩歌意象”,意象是鑒賞詩歌內容、思想、意境的切入點,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