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三)對比與烘托 對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 (四)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大膽豐富的想象也常表現為夸張手法的運用。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夸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五)比喻與象征: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屈原的詩歌也有這一特點,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賢能,以燕雀烏鵲比喻小人。(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詩經》中的“國風”,杜甫、白居易的詩等。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賀的詩歌就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下面看幾個具體的實例:例1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端居① 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