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答案:⑴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例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起什么作用?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答案:⑴內容上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聚”啟“散”。(意思答對即可)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意思答對即可)四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從近年鑒賞詩歌的題型看,古代詩歌內容上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內容主題的評價,二是思想感情的評價,三是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如果說以上三點是鑒賞詩歌的“形”,是鑒賞詩歌切入的目標和對象,那么“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是評價詩歌的“神”,由“形”入“神”,體現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規律。在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時要盡可能地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思想的發展軌跡,圍繞具體詩作的字詞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作出中肯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在鑒賞過程中,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根據詩歌題材,把握思想內容1.兒女情長寫這類內容的詩多為愛情詩、閨怨詩,詩人或表達對戀人的摯愛,或抒寫對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傾瀉對負心者的不滿,或揭露扼殺愛情的罪惡等。如《靜女》、《氓》、《孔雀東南飛》。評價這類詩的內容,首先要整體把握作品體現的情感傾向是積極的、褒揚的,還是消極的、貶斥的;其次要從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過不同人物對愛情的不同態度,去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過分析語言和表達技巧來分析詩歌內容。2.建功立業(1)建功立業的渴望。曹操的《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陸游《書憤》里的“早歲那知世事艱”等。(2)報國無門,壯志難酬。這種內容多在懷古詩詞中表現。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借緬懷古代英雄,表達渴望收復失地、為國立功,但又無人問津的悲憤。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通過懷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情懷,流露宦途失意之情。(3)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通過戰斗場面的描寫,表現了將士們保家衛國、奮起抗敵的英雄氣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描寫戍邊將士平定邊患的堅強意志和豪邁氣概。這類詩內容多為邊塞詩或懷古詩。邊塞詩盡管內容異彩紛呈,但都體現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分析時要善于把握這一主旨。同時應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盛唐時期,邊塞詩大多豪邁、爽朗、昂揚向上;中晚唐時期,國勢漸衰,詩中悲壯惋傷漸增;到南宋,統治者在風雨飄搖之中茍且偷安,詩歌多抒發悲憤、哀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