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3.概括內容,分析目的鑒賞詩歌的內容,就要分析概括詩歌的寫作內容(人、事、景、物)和寫作目的(情、理、趣)。例: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請分析概括本詩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一首寫事的詩。寫自己到洛陽去尋訪“才子”袁拾遺不遇,原來他被流放到江嶺去了。我們從‘才子”和“流人”的對比中可推知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從三、四句我們還可以體味出作者的另一層感情來:作者深深掛念著被遠地流放的袁拾遺。因此,本詩作者的觀點態度可以這樣概括:這首詩通過寫尋袁拾遺不遇、袁被遠地流放之事,表現出作者對他的深深掛念,流露出對才子被流放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分析概括時,要明確該詩所寫的內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過所寫的內容(人、事、景、物),要抒發怎樣的感情,闡發怎樣的觀點態度,表現怎樣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例1 閱讀下面兩首清代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新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在哪些地方?為什么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2.兩首詩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詩中的后三句,實際上都是對“卻有情”的解說,了解到這一點,答案就出來了。其中“覺春生”中的“覺”有“使……醒”之意。10. 張維屏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詩人,這首絕句寫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鴉片戰爭前的十余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使人目睹這內外交困的局勢,即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龔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離開京都辭官南歸。正值暮春時節,萬花紛落,殘紅滿地。詩人癡迷地看著這種景象,心中猛然一驚,自己不就正象這一片飄零的落花嗎?但他畢竟不是俗人,面對滿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紅,使人的心也被點燃了:我們這片落花,花落歸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潤未來的花,去孕育未來的五彩繽紛的春天。《新雷》詩中的末句有一個關鍵字“待”,所以就有“渴望與期盼”的意思。《己亥雜詩》詩中也有一個關鍵處“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獻”的意思。答案:1.《新雷》詩中“造物”“有情”體現在“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后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 2.前者寄托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后者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例2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詞二首 劉禹錫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領詩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①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