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鄂教版)1
學情分析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批判性思維不斷涌現,親子關系發生變化;同時現在的學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恩多不知恩”視父母長輩的關愛為理所當然。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現代社會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斷求知卻不能獲得求知的喜悅,在順境中不能感到幸福,與人交往卻難以融洽,甚至出現負情緒——焦慮、孤獨、自卑、厭學、仇視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會受恩而不會感恩。因此,對兒童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和付出,并把報答別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務。從中國的教育現狀出發,就是需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特別是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要學會感受他們的愛,感激最親近的人,進而擴大到感激幫助過我們的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身邊發生的事情,感悟父母的親情無價,激發學生愛父母的情感。教學難點是:學會贊美父母,感謝父母,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生活入手,挖掘他們熟悉的素材,以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在教學中要拓展素材并以學生主體討論為主,在點評時提升學生認識。
設計思路
1.通過大量的事例讓學生感悟父母培育子女的勞累,感悟深藏在生活細節中的愛。這種“悟情”,幫助學生看清了許多熟視無睹的事實,形成了一種情感的積累和沖動。
2. 廣泛利用課外資源,讓孩子學習別人是如何感恩的,從而說出自己的感恩想法,驅使孩子們去見賢思齊、去發掘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愫,進而在行動中自然釋放。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感悟家庭中的親情。熱愛自己的家庭,熱愛自己的父母長輩,形成關心他人的生活態度。
能力: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贊美家庭中的親情。能夠尊敬父母,常與父母交流,懂得感謝父母, 回報父母。
知識:知道怎樣孝敬父母,學會關心、照顧、體貼家人的具體做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身邊發生的事情,感悟父母的親情無價,激發學生愛父母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會贊美父母,感謝父母,對父母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調查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生活情況以及在學生家庭生活中,父母關愛孩子的感人事跡;采訪父母,請他們講述自己關愛孩子的事情,并填寫調查表。
學生準備:回憶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故事,通過多種形式展示,與大家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22-p26頁內容,話題為“感悟親情,贊美親情”。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27-p30頁內容,話題為“學會感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 激情導入,走進親情
1.教師導入: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位小朋友,名字叫燕燕。請看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