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全冊教案
四、課外拓展:我們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學生分小組進行調查我們這里藏族和回族的特色食品糌粑、手抓羊肉、馓子、蜜馓等。
有學生吃過這些食品的,可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第十三課、各族人民大團結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
2、感受我國各民族團結一心的深厚情意。
教學重難點:
初步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
教學準備:
1、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分布圖。
2、搜集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
3、搜集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發布會
1、展示搜集的關于民族政策的資料。借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了解我國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
2、學生摘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條文。
二、故事會
1、在小組內整理體現民族團結的故事。一方面是漢族幫助少數民族的故事,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對漢族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團結互助的故事。
2、開展“故事會”活動。
三、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情況
談話: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主權。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提問:我國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個?其中自治區多少個?自治州多少個?自治縣(旗)多少個?
小組內交流后回答。
提問:我省有哪些少數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呢?
四、調查
1、分小組調查自己家鄉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的情況。
2、調查自己家鄉的少數民族政策實施的情況。
第十四課、自然災害的威力
教學目標:
1、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及周邊國家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對自然現象有所敬畏。
2、簡單了解一些自然災害的種類及成因,通過探究,懂得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及周邊國家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對自然現象有所敬畏。
教學準備:
1、師生分別搜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的相關資料、圖片。
2、搜集相關其他自然災害的資料,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地理背景、氣候背景、生態背景等,包括災害產生的后果,人們如何預防或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的。
教學過程:
一、新聞發布
1、在小組內交流各自收集的有關玉樹地震的消息。
2、選派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發布有關玉樹地震的消息。
3、交流有關四川汶川地震的一些資料。
二、查一查、訪一訪、填一填
1、談話:同學們對一些重大自然災害有所了解,而對一些個別地區由于特點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自然災害知之甚少,而這些災害頁破壞了人們的生活,作為小學生也應該掌握。通過上網、資料的查找,了解書上沒有提到的其他災害,豐富你們的閱歷,增長見識。
2、小組討論交流:自然災害有很多種。據統計,地球上分布范圍較廣、發生頻率較高和危害程度較大的十大自然災害有哪些?
3、小組代表回答,師生評議總結。
水災、旱災、風災、地震、泥石流、蟲災、火山爆發、滑坡、雪災和森林火災。
4、學生在小組內展示搜集的有關四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西南旱災的情況。
5、填一填教材第78頁的表格,根據實際情況擴充表格。
第十五課、災難之中的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