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搜集的有關資料,結合自己對大氣層的認識,通過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存在的重要性,為下一步研究“大氣污染和保護”作好鋪墊。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展能夠帶給人類便利,也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發展的兩面性,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板書設計 地球的面紗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研究成果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
課堂檢測
第十三課時 風從那里來
教材簡析:
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既可以造福于我們,也可以毀壞我們的家園。一般來說人們總認為風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通過一系列的聽風、體驗感覺風、畫風、說風的活動,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風。使孩子們更親近大自然,主動觀察、探索風起時自然現象的變化,初步了解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什么是風?風從哪里來? 空氣流動而成風。我們感覺到風,其實是我們感到附近的空氣在流動。我們用扇子使空氣流動,會感到陣陣涼風。刮風時,是什么使空氣流動而產生風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熱情況不一樣使空氣溫度有分別,較熱的空氣膨脹,空氣密度及氣壓減低,周圍的較涼空氣就會流過去填補空缺,而形成風。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 指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提高動手能力,通過探究實驗,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進而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學習重點:
學生用簡單的器材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從而風的成因;
學習難點:
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用簡單器材設計操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關于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教師準備:關于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交流風從哪兒來這一科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加強交流,做一做、擺事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交流對風的認識,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探討,并將交流討論后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填寫到科學記錄卡上,進而積極思考產生探究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