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二)從物質組成和性質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為研究物質的通性建立認識框架,同時知道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了解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掌握一類物質可能與哪些其它類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體驗了解研究一類物質與其它類物質之間反應的關系的過程方法。
(三)知道膠體是一種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丁達爾現象、電泳、聚沉等特性,能夠列舉生活中膠體的實例,了解膠體性質的簡單應用。
三.教學重點
(一)知識與技能:元素與物質的關系;膠體的性質。
(二)過程與方法:探討各類物質的通性及其相互反應關系,學會如何以元素為核心認識物質,從多角度依據不同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并體驗分類的重要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分類的重要意義,依據不同的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讓學生樹立運用化學知識,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要求學生復習初中化學中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關系,復習第一章第二節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為學習本節教材做準備。
(二)教師準備
教學媒體及課件;概念圖;實驗探究的藥品及儀器。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
六.課時計劃: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板書】 第一節 元素與物質的分類
【板書】一.元素與物質的分類
1.聯想•質疑(提出本節教材的核心問題)
(1)110多種元素是如何構成幾千萬種物質的?
(2)為了更好地研究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應怎樣對物質進行分類?用什么樣的標準分類?
(3)各類物質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
2.交流•研討(引發學生對于物質與元素之間的已有認識。通過對熟悉物質的組成元素的分析,逐漸建立起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問題1】(p30)找出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
合作學習的實施:針對課本p30的2個問題,以四人一個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活動,教師下發給學生交流討論的記錄表,按照元素的化合價規則(正價在前,負價在后)各自填寫這些熟悉物質中的元素還能組成物質的化學式(書中已有的化學式不再重寫):
(1)若只由一種元素組成,請寫出其化學式。這一類物質屬于單質還是屬于化合物?
(2)若由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兩個表格中將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畫上連線,并請寫出其化學式(開展個人和小組比賽,看誰寫得又多又準確)。這一類物質屬于單質還是屬于化合物?
正價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負價元素
o(—2)
cl(—1)
s(—2)
(3)若由三種元素組成化合物,請寫出其化學式。
【問題2】(p30)含碳物質的研究。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含碳物質中的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質。
(注意:—4價含碳物質供學有余力的學生研究)
3.得出結論:
(1)元素是物質的基本組成成分,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
(2)同一種元素可以自身組成純凈物——單質(元素以單質的形式存在的狀態稱為該元素的游離態)
(3)不同種元素相互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律可以組成純凈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狀態稱為該元素的化合態);相同的元素也可組成不同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