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實驗:向氫氧化鐵膠體中加入適量的硫酸鈉,可觀察到氫氧化鐵沉淀析出。
6.膠體的制備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幾滴飽和的氯化鐵溶液,適當加熱即可形成氫氧化鐵膠體(注意加熱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形成氫氧化鐵沉淀)。
fecl3 +3h2o ====fe(oh)3(膠體) +3hcl
(2)在不斷振蕩的情況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淺黃色的確良agi膠體。
7.膠體的用途:
(1)鹽鹵點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離;
(3)明礬凈水;
(4)fecl3溶液用于傷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廠大量煙塵用高壓電除去。
(7)土壤膠體中離子的吸附和交換過程,保肥作用。
知識點擊:供學生閱讀,并可讓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研究膠體提純的方法——滲析。
家庭小實驗——用一個豬膀胱盛食鹽溶液和淀粉溶膠,然后將豬膀胱浸泡在蒸餾水中,過一段時間后,用兩個試管分別取燒杯中的蒸餾水少許,分別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別觀察產生的現象,并思考產生這兩種現象的原因。
8.三種分散系的比較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 <1nm 1nm100nm >100nm
外觀 均一、透明 較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質微粒 分子、離子 分子集合體、高分子 大量的分子集合體
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過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穩定性 穩定 較穩定 不穩定
【點評】比較法是進行歸納總結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能幫助學生找出不同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質特征。學生自己建立表格進行比較則效果更好。
課外作業:
1.完成p36的知識結構示意圖。
2.p37第2題。
【點評】教師利用本節教材引導學生研究元素與物質的關系,探討物質分類的方法,并以常見的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的代表物,著重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能夠體現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研究純凈物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又從粒度大小的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膠體”和分散系等概念,使學生明確分散系是上位概念,溶液、膠體、濁液是下位概念,它們之間存在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間的包容關系。
第二節 電解質
一.教材分析
(一)知識框架
(二)新教材特點:新教材較舊教材相比,一其知識的衍變關系更具邏輯性,簡潔明了;二是新引入了離子反應實質的實驗探究分析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在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教學過程安排上,較傳統教學有新的、本質上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了解電離、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相互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了解常見離子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并能應用于常見物質的推斷。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實質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鑒定,使學生學會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研究方法。
2、在電解質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