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點評】通過對特殊物質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方法的認識,鞏固鐵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關系,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結】鐵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關系(“鐵三角”)
強氧化劑主要有:cl2、br2、濃硫酸、硝酸、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鞏固練習】
1、為什么工業上利用氯化鐵溶液腐蝕銅箔制印刷線路板?
2、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常常加入鐵釘或鐵粉?
【作業】p56頁第4題
【點評】
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建立,原理的理解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和難點。本節教案通過分析大量的化學反應,發現氧化還原反應的關鍵特征,設置問題,層層推進,引發學生已有認識,逐步建立和理解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通過鋅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有效突破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轉移這一難點;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分析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掌握鐵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關系,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學習,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規律,再從一般規律到特殊的認識問題的科學方法。安排2個“交流•研討”、2個“活動•探究”、2個“遷移•應用”等6個學生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方法和能力的教育新理念。
第一節 碳的多樣性
一、 教材分析
(一)知識脈絡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碳的多樣性緊密相關。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介紹、歸納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的物理性質和用途,體現碳單質的多樣性;通過探究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認識碳酸鹽與碳酸氫鹽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質及轉化關系,體現碳的化合物的多樣性;通過介紹自然界和生產、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認識碳單質、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碳酸氫鹽之間的轉化,體現碳元素轉化的多樣性。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知識更具有時代性和實用性。通過活動探究的形式使學生獲取知識,在關注獲取知識結果的同時,也關注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容易實現三維目標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介紹各種碳單質,使學生了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種同素異形體,它們的物理性質有較大的差別,導致物理性質相異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種類繁多,一般分為含碳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通過活動探究認識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初步體會它們性質的差異。
3、根據生產、生活中的碳元素轉化的實例,了解碳單質、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碳酸氫鹽之間的轉化,從而進一步了解它們的性質。使學生能夠解釋與含碳化合物有關的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如水垢的形成與消除、木炭燃燒的現象、工業上煉鐵的原理等,體會化學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進一步熟悉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科學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