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律以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因而110多種元素能夠構成龐大繁雜的物質世界(回答聯想•質疑中的第一個問題)。
4.遷移•應用
(1)豐富已有的元素——純凈物圖,展現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①省略號(一類物質)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再創造的空間。如含銅物質、含鈉物質(金屬)、含氫物質、含碳物質、含硫物質(非金屬)等均可依下圖建立相應的圖示(教師啟發,學生演練)。
②化合物中的化學式也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再創造的空間。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填寫學生熟悉物質的化學式,使學生進行知識建網。
(2)遷移應用,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知識點擊:供學生閱讀,使學生了解和建立元素的化合價與物質的關系,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外作業:p37—1、3題。
第2課時
二.物質的分類
交流•研討
學生列舉熟悉的物質,寫出化學式,根據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并繪制簡圖。
教師引例:
學生演練,教師要及時給出鼓勵性、發展性評價,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1.物質分類標準的研究
(1)物質是否由同一種分子組成(學生回憶初中化學或科學的內容)——純凈物和混合物。
(2)要根據被分散物質顆粒的大小可將混合物分為溶液、濁液、膠體等。
(3)純凈物是否由同種元素組成——相同元素構成單質(游離態);不同元素構成化合物(化合態)。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是否導電——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5)根據化合物的性質可將它們分為酸、堿、鹽、氧化物。
(6)根據反應物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可將反應物分為氧化劑和還原劑。
2.單質、氧化物、酸、堿和鹽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1)探究示例:
反應物 實驗現象 結論
鋅溶解,有大量氣泡冒出 酸能和活潑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堿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酸能和堿發生中和反應。
黑色的氧化銅溶解,溶液變藍色。
酸能和堿性氧化物反應。
產生白色沉淀 酸能和某些鹽反應。
(2)學生探究: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探究以下四種代表物的性質,填寫探究報告,然后全班匯報、交流探究結果(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嘗試探究一類物質的通性,初步體驗研究一類物質性質的過程和方法)。
①、金屬鐵(單質)的性質;②ca(oh)2(堿)的性質;③cuso4(鹽)的性質;④氧化銅(堿性氧化物)的性質。
(3)在活動探究的基礎上,建立單質、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關系圖示(學生補充完成p33圖2—1—4),并寫出相應轉化關系的化學方程式。
【點評】科學探究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是“過程與方法”的重要體現。探究單質、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關系,正是使用了這一重要方法,其中學生主動參與其關系的探究過程,不僅完成了知識上的再發現任務,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過程中能獲得一種體驗,獲得成功感,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3.單質、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關系的用途
(1)研究一類物質的性質(完成從單個物質向一類物質的過渡)。當學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質的性質時,可以先分析該物質的類別,然后預測它可能與哪些物質發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