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2)制備有關物質。
(3)鑒別物質。
(4)提純物質。
課外作業:
1.按照課本p33圖2—1—4的圖示,在補充完成單質、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關系圖示后,寫出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求與課堂上的示例不重復)。
2.按照課本p33圖2—1—4的圖示,按下列要求各舉一例,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1)制備一種物質。
(2)鑒別兩種物質。
(4)有兩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提純一種物質。
第3課時
引入新課——
聯想•質疑(提出問題)
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當你漫步在茂密的樹林里,會看到縷縷霞光穿過林木枝葉鋪灑在地面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在晚上,當你打開手電筒時,會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遠方,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這些現象與一種特殊的混合物有關。
1.分散質: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質叫分散質。如食鹽溶液中的食鹽。
2.分散劑:分散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這種物質(另一種物質)叫分散劑。如食鹽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質和分散劑構成的混合物統稱為分散系。如食鹽溶液就是一種分散系。
教師要求學生列舉幾種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質和分散劑。
4.幾種常見的分散系(根據分散系中分散質粒度大小進行分類)
(1)溶液:分散質是分子或離子,分散質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勻、穩定的宏觀特征。
(2)濁液:分散質是分子的集合體或離子的集合體,分散質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渾濁、不穩定等宏觀特征。
(3)膠體:分散質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叫膠體(也稱為溶膠)。
【點評】數軸是初一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中應用數軸將同一類型的不同對象按數量的大小在數軸上進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學生建立有序思維。如物質的溶解性(難溶、微溶、易溶)、同種元素的變價化合物均可用數軸進行排列。
5.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現象:當可見光束通過膠體時,在入射光側面可觀察到明亮的光區,這種現象叫做丁達爾現象或丁達爾效應。
丁達爾現象產生的原因:膠體中分散質微粒對可見光(波長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達爾現象的應用:區別溶液和膠體。
實驗:先取一個具有雙通性質的紙筒(事先在紙筒的下端鉆一個小孔,以讓光線通過),將紙筒套在盛在氫氧化鐵膠體的燒杯上,再取一只40w的電燈泡,通電后放在紙筒的小孔處,人從紙筒的上端從上往下觀察,即可觀察到有一條“光亮的通路”的現象。
能同樣的辦法觀察食鹽溶液的現象。
(2)電泳:膠體中的分散質微粒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產生定向移動的現象叫電泳。
電泳現象說明膠體中的分散質微粒帶有電荷。
膠體粒子帶電的經驗規律——
帶正電荷的膠體粒子:金屬氫氧化物(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鐵膠體);金屬氧化物膠體。
帶負電荷的膠體粒子:非金屬氧化物膠體;金屬硫化物膠體;硅酸膠體;土壤膠體。
特殊膠體:agi膠體粒子隨agno3和ki 的相對量不同可帶正電或負電。若ki過量,則agi膠體粒子吸附i—而帶負電荷;若agno3過量,則agi膠體粒子吸附ag+而帶正電荷。
(3)聚沉:向膠體中加入鹽時,其中的陽離子或陰離子能中和分散質微粒所帶的電荷,從而使分散質聚集成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這種膠體形成沉淀析出的現象稱為膠體的聚沉(適用于液溶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