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一)知識上重點、難點
重點:氮氣、氨、銨鹽和硝酸的性質。
難點: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分析物質性質的能力,并使學生初步體會物質的濃度對化學反應產物的影響,進一步認識實驗中變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預習第二節-氮的循環
2、查找氮循環的資料,小組合作畫出氮循環圖示,寫出短文。重點說明氮循環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質,它們是如何轉化的?
(二)教師準備
1、教學媒體、課件;
五、教學方法
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歸納。
六、課時安排
三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復習】 1、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
2、c、co、co2;碳酸鹽、碳酸氫鹽的相互轉化。
【提問】上次課后給大家布置了一項任務:查找氮循環的資料,小組合作畫出氮循環圖示,寫出短文。重點說明氮循環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質,它們是如何轉化的?下面,請各小組準備交流。
【小組交流】選取二個小組作為代表在課堂上交流,其他小組的成果課后以科技小報的形式展示或收錄到成長檔案袋中。
【點評評價】教師點評并做好表現性評價
【過渡】在氮循環中涉及到了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質及其變化,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物質的性質及轉化。
【板書】1、氮氣與氮的固定。
【講述】 氮氣是由氮原子構成的雙原子分子,兩個氮原子間共用三對電子,使每個原子都達到穩定結構。要破壞這種牢固的結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溫下,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很難與其它的物質發生反應。但在一定的條件下,氮氣能與氧氣、氫氣等物質發生反應。
【演示實驗】 在一個空礦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處,對稱地鉆兩個小孔,
然后放在感應圈上,將感應圈的兩根極針通過小孔插入瓶中,使
兩根極針成一條直線,且針尖之間相距0.5cm(如圖),接通電源,
觀察實驗現象。待礦泉水瓶中產生紅棕色氣體后,加入蒸餾水,
振蕩,用藍色石蕊試紙檢驗產生的溶液。
【結論】 在放電或高溫的條件下,空氣中的氮氣能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氣中很不穩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硝酸。
【板書】
n2+o2 2no (有毒、無色、難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紅棕色、與水反應)
3no2+h2o=2hno3+no
<討論>1、現給你一試管二氧化氮,其它藥品和儀器自選,根據上述反應,請你設計實驗,要求盡可能多的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2、你的設計對工業上生產硝酸有什么啟示?(從原料的充分利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考慮。)
【過渡】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態的氮,除了閃電等自然方法外,能否用人工的方法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氮氣和氫氣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
【板書】 n2+3h2 2nh3 (可逆反應)
【講述】像這樣同時向正反兩個方向進行的反應稱為可逆反應。在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用“ ”代替“=”。
人們把像這樣使空氣中游離態的氮轉化為化合態的氮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綜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