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科學
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鐵刃青銅鉞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器。我國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化學的記載。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公元1596年)中,還記載了許多有關化學鑒定的試驗方法。
第二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
育才中學 余長北
【課程安排】
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主要的化學性質(鈉跟水、氯氣的反應),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
(2)使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和主要的化學性質(氯氣跟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及水的反應)。
(3)進一步熟練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礎實驗操作。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讓他們體會怎樣科學、合理地運用觀察方法。
(2) 通過對鈉跟氧氣的反應及氯氣性質的實驗探究,讓學生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并認識到實驗過程中控制實驗條件的重要性。
(3) 在歸納金屬鈉的性質及預測氯氣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分類、比較等研究方法在學習和研究物質性質過程中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
(1) 通過對金屬鈉和氯氣性質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 利用閱讀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與消毒作用》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上重點、難點:金屬鈉和氯氣的化學性質
2.方法上重點、難點:使學生初步學會以觀察、實驗、比較、分類等方法在研究物質性質中的運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程序。
【教學準備】
1.課堂活動記錄及報告(詳見教學過程)
(1)活動1.2.1.1 交流•研討:
(2)活動1.2.1.2 觀察•思考:
觀察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鈉與水反應的現象
(3)活動1.2.1.3 活動•探究
金屬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
(4)活動1.2.1.4交流•研討
(5)活動1.2.2.1 研究氯氣的性質
2.將學生為4-6人小組
3.試驗試劑和儀器:見課堂活動記錄及報告
【教學方法】
觀察、實驗探究、對比法
【教學過程】
〖發放課堂活動記錄及報告〗
〖引言〗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化學科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制備和應用的一門自然科學。認識物質的性質是化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且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質的性質,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質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例如,通過對氫氣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綠色能源和火箭的推進劑;通過對溴化銀感光性的研究,制成了感光膠卷;通過對疊氮化鈉(nan3,在強烈撞擊的情況下能快速分解并產生大量氮氣)性質的研究,制成了汽車安全氣囊……由此可見,研究物質的性質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怎樣才能更科學地認識物質的性質呢?這就是本節我們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板書〗 第二節 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
〖投影〗布置學生思考并填寫活動表
活動1.2.1.1 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