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第一部分:教案內容【教學設計】學情分析: 我校屬于二級達標學校。進入高二下學期,文科班的歷史課時增加,目標更加明確:一切為了高考。但是從整體上看,文科班學生的素質并不理想:課前預習情況很不樂觀;課堂上大部分同學倒是會做筆記,但課后是否會根據筆記復習梳理知識點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部分同學課堂紀律堪憂;學習普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不愿意開動腦筋多想多問;作業完成情況也不理想……本學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對高考教學,經驗不足,因此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巨大。如何在講清知識點的同時讓同學們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愿意付出努力學好歷史,是一個艱巨的挑戰。教學思路:歷史課程標準: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習要求: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權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和“因信稱義”、“人人是祭司”、簡化教儀等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知道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重點:⒈認識到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⒉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形式更激進、影響更深遠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⒊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難點:⒈由于本專題是從社會的綜合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來分析得出結論,所以分析問題較為復雜。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適當的引導來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⒉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的學習和對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認識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以及尊重事物自身發展規律的重要性,認識到殘暴腐朽的封建政權終究要被歷史所摒棄。從天主教會面臨的內外困難,了解到天主教會的腐朽和墮落,進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過分析,對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有全面的認識,逐漸形成發散性思維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培養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從馬丁·路德的教義中體會到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進一步理解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特殊關系。通過分析,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資料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想像,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查找資料以及用比較法、閱讀法(包括地圖、文字)等學習有關問題。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通過對宗教改革問題的層層分析,培養辯證地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知道阻礙歷史發展的事物必將被歷史的車輪碾碎。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通過對宗教改革過程和歷史意義的分析評價,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知道只有進行改革,破除封建枷鎖,才能發展資本主義。【教學流程】 問: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嗎?答:……投影:佛教(公元6世紀)伊斯蘭教(公元7世紀)基督教(公元1世紀)投影: 請思考:以下新聞反映了什么現象? 天主教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john paul ii)于當地時間xx年4月2日21時37分因病在梵蒂岡去世,終年84歲。 約翰·保羅二世是波蘭籍人,1978年10月當選,在位近27年。4月8日,梵蒂岡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廣場舉行了追思彌撒和葬禮。300多萬人涌入羅馬送別教皇。來自教皇家鄉波蘭的人就達百萬之眾。由于圣彼得廣場只能容納30萬人,葬禮通過27個巨大的屏幕向全羅馬市主要的集會地點現場轉播。200多名世界各國政要及宗教領袖出席了彌撒及葬禮,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等。德國紅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禮。他稱頌教皇保羅二世以其一生奉獻于上帝、教會和人類大家庭。 答:…… 投影:天主教在歐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