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投影:
投影: 明治維新的成功和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民族優越論在日本民眾中滋生,他們蔑視亞洲鄰國,甚至兒童游戲也模仿甲午戰爭 播放視頻:《大國崛起》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 19xx年 日俄戰爭 19xx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連年的對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鮮和中國的臺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后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于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擴充海陸軍軍備。 幾番得手之后,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更加膨脹起來,終于發展到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日本擴張勢力的戰爭一個接著一個! 【乓话耸伦儭1931年日軍侵占中國東北 七七事變 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5年8月 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在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武力稱雄世界的迷夢破滅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八十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 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國民宣布日本戰。ㄔ暎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 問: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答:…… 投影: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俳洕航⑵鸨容^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②政治: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畚幕何鞣浇枷胛幕玫絺鞑ィ鐣婷舶l生深刻變化。 ④影響:擺脫民族危機,躋身強國行列;為亞洲近鄰提供啟迪和經驗! W習延伸: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穑骸 ⊥队埃
【講評學案】一、歷史背景——幕府統治危機⒈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明治維新物質基礎)⑴幕府末期,日本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形成以大阪、江戶、京都為中心的全國商品流通網絡。⑵擁有雄厚資財的大商業高利貸者,成為新興的社會階層。⑶由農民分化出來的農村商人,組織起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手工業或直接投資手工工場,還投資于土地,變成新興地主。⒉階級:人民抗爭使幕府統治面臨嚴重危機⑴農民反抗斗爭此起彼伏。⑵中下級武士不滿幕府統治:1837年,大阪,大鹽平八郎起義。⑶大名挑戰幕府權威:薩摩、長州等大名,加強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爭取在幕府政權中更多的話語權。⑷天皇力圖恢復統治權:被稱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復自己統治地位。⒊民族危機:佩里叩關(“黑船來航”)⑴時間:1853年,美國,佩里。⑵條約:《日美親善條約》,也稱《神奈川條約》。這是近代日本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⑶影響:使日本徹底結束閉關鎖國的狀態。①政治上:國家主權受損害,內政遭干涉,民族危機加深。②經濟上:a.日本成為列強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中下級武士生活惡化,幕府大名財政更困難。b.列強侵略客觀上推動日本社會經濟發展,加速封建自然經濟解體。③階級上: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④思想上: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要求變革的呼聲更加強烈。⒋政治:幕府的腐朽統治⑴森嚴的等級制度激化了階級矛盾:日本社會被分為士(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四個等級。⑵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⑶閉關政策使日本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二、倒幕運動⒈德川幕府反動統治:⑴對內鎮壓人民起義,打擊改革力量:1858年殺害吉田松陰等人。⑵對外賣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⒉倒幕運動的興起⑴原因:“安政大獄”打破了改革派大名的幻想,使人們認識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須推翻幕府統治。⑵倒幕力量: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⑶長州、薩摩等大名結成軍事同盟,改變力量對比,成為倒幕順利發展的基礎。1867年:①倒幕派京都秘密會議,獲得明治天皇討幕密旨。②德川慶喜提出“奉還大政”和辭去“征夷大將軍”,卻暗中伺機反撲⑷倒幕經過 、鄣鼓慌砂l動政變,宣布廢除幕府體制。1868年:①鳥羽、伏見戰役,打敗幕府軍隊。②明治政府遷都江戶,改名東京。三、維新內容⒈政治上:破除舊政治體制⑴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統一①剝奪各藩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讓他們擔任藩知事,成為天皇的地方官。②1871年“廢藩置縣”。⑵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①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行四民(即: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平等。②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居住,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的勞動力。③取消武士特權,武士階層徹底瓦解,一部分成為資本家,另一部分成為普通勞動者。⑶派巖倉具視使節團考察歐美,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⒉經濟上:殖產興業⑴第一階段:大力創辦官營企業帶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①成立工部省:負責殖產興業政策的領導機關,接管幕府和各藩經營礦山和工場,創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并且興建鐵路。②成立內務。航庸苣桓T藩建立的軍事工業,逐步形成了近代化軍事工業生產體系,促進了日本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動用國庫資金,設立“模范工廠”,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聘請外國技師,創辦近代工業。④實行“勸業政策”,通過向私人發放無息貸款、補助金等,獎勵私人投資工礦業等。⑵第二階段:大力扶植、保護私人資本主義①方針:將官營企業帶動和示范的方針改為“處理”官營企業和大力扶持、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方針②措施:頒布處理官營企業的條例,將除鐵路和軍工企業外的大部分官營企業廉價轉讓給與政府關系密切、擁有特權的“政商”以及少數經營近代工業的新型資本家去經營。并免征商業稅,為商業資本轉化工業資本創造條件。⑶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顯著特點:①國家創辦示范工廠帶動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政府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殖產興業步驟:創官營企業→→創軍事工業→→創模范工廠→→勸業政策→→廉價轉讓⒊軍事上:富國強兵⑴建立新式軍隊:①措施:a.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武士壟斷軍職特權,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常備軍。b.頒布第一個征兵令,聘請外籍教官,按照德國方式訓練日本軍隊。c.灌輸武士道精神和忠君愛國思想,把效忠天皇作為軍人的天職。②意義: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常備軍,天皇依靠這支軍隊平定叛亂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⑵設立軍事大學:為日本軍隊培養了大量的高級軍事人才。還按照英國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軍。⑶改革軍事機構:學習德國經驗,逐漸形成了陸軍省、參謀本部等軍事機構,直接隸屬于天皇。⑷扶植軍事工業:建立兵工廠和造船所,引進新技術改進軍事裝備。⑸建立近代警察制度。⒋思想文化上:文明開化⑴教育改革①措施:a.建立文部省,統轄全國的教育事業,培養建設資本主義新國家所需的各類人才。b.頒布《學制》,明確普及初等教育的方針。參照歐美教育制度,建立三級近代學校體制。c.設立師范學校,培養合格師資。d.創立各種專業技術學校,培養專門技術人才。②意義:a.普及小學教育使國民素質得到提高;b.實業教育的發展培養出了大批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③缺陷:在教育改革中,明治政府大肆宣揚天皇的權威,推行軍國主義教育。⑵傳播西方啟蒙思想⑶改革社會風尚:實行“斷發”;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歐化運動。四、明治維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⒈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⑴發展表現:①工業化高潮的出現:a.時間:19世紀80年代。b.行業: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迅速發展。②以重工業為代表的財閥資本和國家資本迅速發展③壟斷組織產生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a.壟斷的特點: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護,實行自上而下的產業革命和工業化,壟斷組織較早地產生b.主要壟斷組織: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操縱著國家經濟命脈。⑵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局限及影響①局限:a.自然資源比較匱乏,島國面積較小,國內市場十分狹小,還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b.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集中程度都遠不及西方列強。②影響:采取軍事手段為國內的壟斷資本獲取市場和原料產地。③特征: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⒉政治上:確立君主立憲政體⑴原因:①明治政府認為德國和日本相似,決定仿照德國制定憲法,實行專制主義統治。②日本國內的自由民權運動高漲,呼吁制定一部民主憲法,來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⑵《大日本帝國憲法》①頒布:1889年。②內容:a.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統帥權于一身。b.臣民有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和自由,但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和不違背臣民義務的前提下。c.議會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貴族院議員任期分別為終身和7年;眾議員選舉產生任期4年。d.內閣只對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法官由天皇任免。③性質: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⒊軍事上:踏上軍國主義道路⑴廢除不平等條約①條件:國內:a.政治:明治維新消除了國內的封建割據,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b.經濟軍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的經濟、軍事實力增強。c.人民呼聲:人民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呼聲日益高漲。國際:a.歐美列強對日政策出現多元化趨勢,歐美之間矛盾重重。b.中日甲午戰爭取勝,日本利用這一時機采取靈活策略重新談判。②廢除:a.19xx年日本內閣就修改不平等條約召開會議。b.19xx年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同時簽訂新的主權對等的互惠條約,實現了關稅自主和法權上的平等。明治維新后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任務最終完成。⑵對外侵略擴張①吞并朝鮮:a.在1855年,日本國內就產生了從朝鮮、中國奪取土地的思想。b.明治維新后,日本侵略朝鮮并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勒索賠款,取得駐軍的特權。c.19xx年,又強迫朝鮮國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②打敗清政府:甲午戰爭取勝,迫使清簽訂《馬關條約》,勒索賠款并強占中國臺灣在內的大片領土。③打敗俄國:19xx年日俄戰爭,襲擊俄國駐旅順港的艦隊,簽訂《樸次茅斯和約》。⑶日本成為亞洲強國①原因:a.外交上,廢除了不平等條約,取得了民族獨立。b.軍事上,三次對外侵略擴張戰爭勝利,樹立了日本在東亞的強國地位。②表現: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為區域霸權國家,成了帝國主義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員,并大踏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第二部分:反思與點評【課后反思】本專題岳麓版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片頗有參考價值。人民版教材中很少提到明治維新前的幕府統治情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授課時補充了這方面的內容,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明治維新的相關措施。 關于幕府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教材內容比較詳細;但正因為過于詳細,也加劇了學生的負擔。所以授課時從出現手工工場引入封建社會內部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中國的史實,得出幕府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結論。資本主義因素發展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側重引導學生考慮對階級關系的影響,為下一目的教學做好鋪墊。 最近央視正在播放《世界歷史》系列節目,其中就有關于明治維新的內容。正式上課前,先讓學生觀看《世界歷史》視頻(30分鐘左右),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洞髧绕稹芬灿忻髦尉S新的內容,總體感覺《世界歷史》偏向宏觀描述,《大國崛起》則側重通過歷史的小細節感悟歷史,兩者各有所長,可以各取所長。本專題授課時,截取了《大國崛起》的五段視頻,分別表現了佩里叩關、巖倉使節團出訪歐美、創辦官營企業、扶植私人資本主義、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內容,效果較好。第三部分:相關資料【練習與測驗】 課本第93頁“議一議”答:瓦解了自然經濟;新興地主、富商及手工業工場主等新興階層興起;森嚴的等級制度遭到破壞。總之,日本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開始瓦解! ≌n本第94頁“想一想”答:日本農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到將軍、大名的剝削,同時富商、新興地主等也盤剝農民;全國性的災荒經常發生;將軍等統治者奢侈腐化! ≌n本第96頁“談一談”答:都是被迫的;都發生在工業革命這一大背景下;都對兩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n本第98頁“讀一讀”答:假意把政權奉還天皇,使倒幕派失去舉兵倒幕的借口,同時暗中準備力量,以待反撲。課本第99頁“材料閱讀與思考”1答:新興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出租給無地農民,過著寄生的生活;富商聚積大量財富,生活奢侈;中下級武士經濟狀況日益窘迫。新興地主、富商成為資本家性質的剝削者,一部分農民淪為佃農;中下級武士的地位下降。課本第99頁“材料閱讀與思考”2答: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新興階層出現;中下級武士不滿幕府統治,幕府統治出現危機。課本第99頁“材料閱讀與思考”3答:不正確。作者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因素對封建社會產生沖擊的進步性,而是站在守舊的立場上只看到了它的某些消極因素。 課本第101頁“談一談”答:結束了各藩領主的割據勢力,鞏固了新政權,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全國范圍內實行更大改革創造了條件。 課本第102頁“讀一讀”答:不能。原因:⑴皇族和華族依然享有特權;⑵平民在職業、居住等方面仍然受到歧視,處于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⑶經濟上的不平等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實現了經濟上的平等,才能實現其他方面的平等! ≌n本第103頁“談一談”答:國家創辦示范工廠帶動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n本第105頁“議一議”答:相同點:指導思想相同,都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發生背景相同,都沒有近代化的軍隊,都面臨強大的外患;領導者相同,都是要求向西方學習的改革派;模式相同,都模仿歐洲模式建立軍隊。不同點:重點不同,中國著力改革軍隊,沒有從根本上去建立一支新的軍隊,而日本卻旨在建立近代化的軍隊;結果不同,中國的軍事改革基本上失敗,軍隊戰斗力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日本卻通過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戰斗力很強的近代化常備軍;范圍不同,中國軍事改革局限于軍隊人員、地方部隊方面;日本則精心構建,從軍事機構、人才培養、軍隊裝備、思想動員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課本第106頁“想一想”答:重視國民素質教育;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廣泛發動社會辦學;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合理借鑒和利用外國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課本第108頁“材料閱讀與思考”答:基本情況:⑴開展廣泛的考察活動,得到政府的支持;⑵向不同的國家學習,根據實際情況吸收其成果,領域比較廣泛;⑶引進科學技術和人才,對其科學技術成果加以借鑒或直接引進;⑷思想文化領域保持了自身的特點。 重要影響:⑴推動了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⑵改變了落后的狀態;⑶為對外侵略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n本第112頁“想一想”答: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領導集團。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集團擁有豐富的斗爭經驗,注意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并聯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國戊戌變法的領導集團卻沒有掌握實權,缺乏斗爭經驗,把改革理想化,一些改革的措施不符合實際,最重要的是沒有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第二,要掌握領導改革的實權。日本改革的領導者大多是從舊大名、武士中分化出來的,他們掌握著改革的領導權,而中國卻主要是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在進行改革,所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所頒布的法令不能得到貫徹實施,國內的頑固勢力很大。第三,要重視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日本在改革措施中非常重視對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備的學校體制,提高國民素質,注重培養自己的人才。中國的戊戌變法雖然也進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進的技術,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人才。第四,要樂于接受和消化外來先進文明。日本非常重視外來先進文明,包括技術、生活方式等,對外來文明有新鮮感和緊迫感,同時樂于接受并消化;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而中國卻固守自己的傳統,自大、保守,漠視外來先進文明。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在國際舞臺上縱橫捭闔,實現了民族獨立。中國戊戌變法時正值列強在中國的爭奪白熱化,各國為協調步驟,進行了聯合,扶植能夠控制局面的“奴才政府”,維新派失去了實行變法圖強的有利時機。第六,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課本第113頁“材料閱讀與思考”1答:⑴國內:①通過明治維新,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取得了顯著成就,國力增強。②自由民權運動日益發展起來,人民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日益強烈。③日本國內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日本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不平等地位,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家實力。 ⑵國際:列強對日政策出現矛盾。①美國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在亞洲因商品市場競爭發生矛盾,希望和日本保持良好關系。②俄國在貿易上和日本幾乎沒有利害關系,但意在南下,也希望討好日本以對付英國。課本第113頁“材料閱讀與思考”2答:明治維新后,日本實行雙重外交政策,“擠進了帝國主義俱樂部”。⑴與西方列強進行談判,逐漸廢除了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①1878年7月,簽訂《修訂日美現行條約某些條款并為增進兩國通商的約定書》。②隨著國力增強,于19xx年,對11個歐美國家發出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通知,涉及《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日德通商航海條約》等16個條約。③19xx年,與美國簽訂新的平等互惠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此后,有關國家也與日本簽訂了新的通商航海條約。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任務最終完成,實現了獨立。⑵積極對外侵略擴張,掠奪和奴役亞洲弱小民族:①侵略朝鮮,強迫朝鮮簽訂1875年的《日朝修好條約》(即《江華條約》)、1884年的《漢城條約》、19xx年的《日韓議定書》、19xx年的《日韓合并條約》。②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③日俄戰爭后,簽訂《樸茨茅斯條約》。日本通過這次戰爭加入了世界帝國主義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