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內 容
進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上書辦報裁冗員進步: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局限:沒有涉及實行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
經濟投資廠路開礦產進步: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局限:沒有觸動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軍事裁汰綠營西法練進步:有利于西學的傳播,有利于培養維新人才
文教廢八留學改書院進步:有利于加強軍隊戰斗力,抵抗外來侵略⑷政策:①對辦事不力嚴懲不怠;②提拔維新派人士;③急頒詔令。㈢戊戌政變:維新變法的失敗⒈失敗標志:1898年9月的戊戌政變。⒉失敗原因:⑴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破壞。①破壞原因:維新變法觸動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②破壞表現:a.對政令敷衍塞責,不予執行。b.罷免翁同龢的職務;控制人事任免權;提拔親信榮祿,控制京津地區。⑵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①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②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勢力抱有幻想。③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⑶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⒊概況:⑴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逮捕并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⑵新政中除京師大學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廢除。⒋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三、維新變法歷史意義和性質⒈歷史意義: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維新思想使國人心態隨之改變,學習西方成為一種時尚,變革成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維新方案是例證;客觀上也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⑵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變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點燃了愛國、民主的火炬,喚起近代民族意識,促進民族覺醒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⑶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制,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⒉性質: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又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第二部分:反思與點評【課后反思】關于袁世凱與戊戌變法失敗的關系,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吸收了近年來史學研究的成果,不再提“袁世凱告密”,僅僅說他“見風使舵,投靠慈禧”。上學期在學習必修iii專題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時,學生已經對維新變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有了初步的線索,所以授課時,設計了“對號入座”環節,讓同學們歸納近代歷史上向西方學習的不同派別及其主張,復習鞏固了相關的知識。 此前在學習專題八“明治維新”時,已經提到了“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要四看”,本專題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時繼續強調這點,反復強調,讓學生對規律性的知識點能夠牢記于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相關資料【練習與測驗】 課本第117頁“想一想”答:⑴清政府更加腐敗無能;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⑵民族危機的加深使國人逐漸覺醒,中國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進入高潮,也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社會基礎;外國資本的入侵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的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期得到了初步發展。 課本第119頁“想一想”答:鴉片戰爭中興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實踐;洋務運動后期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末,形成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課本第120頁“想一想”答: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經發展成為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課本第121頁“自我測評”答:⑴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邁出了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步。但是這一思想由于受到種種限制,并沒有付諸實踐。⑵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辦洋務以富國強兵。洋務運動使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較大的一步,但它沒有改變中國腐朽的封建制度,因此無法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牛戰爭的慘敗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⑶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代表人物有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他們主張不但要與西方國家進行“兵戰”,還要與之進行“商戰”,要求進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付諸實踐,但對后來的維新變法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導作用。⑷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他們主張變法維新,要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他們的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后來發展為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課本第121頁“材料閱讀與思考”答:⑴從整個世界發展趨勢看,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是大勢所趨。⑵社會背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再不變法圖強、除舊布新,中國將走向滅亡;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推行維新變法提供了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他們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的推行提供了階級基礎;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康有為等維新派已經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出了變法維新的呼聲。課本第123頁“學習思考”答:⑴體現了光緒帝積極推行變法、除舊布新的堅定決心;⑵體現了光緒帝推行變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爭經驗的不足。課本第123頁“議一議”答:維新變法的一系列措施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課本第126頁“自我測評”答:政治方面:準許臣民上書言事,允許創辦報紙,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經濟方面:提倡和獎勵士民投資設廠,開墾荒地,修筑鐵路,開采礦產;有利于保護農工商業,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軍事方面:裁汰綠營,軍隊改用西法訓練;可以增強軍事實力,以抵御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文教方面:廢八股,將各省大小書院、祠廟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校,創辦各種專業學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學等;有利于培養新式人才,有利于傳播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綜上所述,戊戌變法要求實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具有進步意義。課本第126頁“材料閱讀與思考”1答:反映的是戊戌變法時期的情況。戊戌變法期間準許臣民上書言事,吸引了大批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參與政治。課本第121頁“材料閱讀與思考”答:客觀原因是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舊的封建勢力雖然已日漸腐朽沒落,但對于維新變法而言仍然具有強大的破壞力量。主觀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軟弱,缺乏斗爭的勇氣;維新派自身實力不足,又把維新變法看得過于簡單,以為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就能實現;光緒帝和維新派斗爭經驗不足,變法的實施較為倉促,政令頒布操之過急;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予幻想,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當封建頑固守舊勢力向維新派發動反撲時,維新運動曇花一現,歸于失敗。選修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冊知識結構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背景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在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在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并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蕩不安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公元前8世紀以后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雅典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和壯大以及由此導致的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情況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各改革,振興城邦雅典的社會動蕩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薩拉米斯島問題顯示出統治者腐朽無能,激起了工商業奴隸主和廣大平民的憤恨,梭倫“瘋詩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公元前6xx年左右,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聲望大增,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進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時間公元前594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