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一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選擇)⒈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基礎)⑴建立:386年鮮卑拓拔部建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成為黃河流域實力最強的政權。⑵統一:①經過:439年統一北方,結束100多年16國分裂割據局面。②意義:a.初步結束西晉以來北方分裂割據局面。b.創造了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c.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⒉北魏社會矛盾的激化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調徭役繁重;沒有俸祿的官吏靠貪污搜刮維持奢侈生活;b.隨時強迫百姓服役當兵,甚至對他們任意殺戮;②表現:北魏建立后以漢族為主民眾暴動達七八十次。⑵統治階級內部危機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的懸殊。②表現:拓拔貴族對漢族地主存有戒心;漢族地主官僚與鮮卑貴族矛盾時常發生。⑶社會矛盾的激化影響北魏政權的穩定,需要統治者做出抉擇。⒊馮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馮太后改革:實行均田制。為孝文帝改革創造條件。二、孝文帝改革措施⒈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將各族人民遷到京師附近定居,實行計口授田,“勸課農桑”,這是均田制雛形。②由于戰爭和人口遷移,使北魏統治者掌握大量無主土地。(前提)⑵時間:485年⑶目的: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⑷性質: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⑸內容:①農民:領露田(即無主荒地:死后歸還,不得買賣)和桑田(即已耕種土地:可繼承和買賣)義務:農民要承擔一定徭役雜稅。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變。使統治階級利益得到保障。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農民成為政府直接控制的編戶,保證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⒉整頓吏治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調為謀生手段;貪污成風,影響政府經濟收入,也激化階級矛盾。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績的好壞決定;對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處死。②實行俸祿制,按官吏品第高低發放,不許官吏自籌。⑶影響:①對貪贓枉法嚴懲不怠,相對緩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②俸祿制的實行,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對鞏固北魏政權的穩定具有積極意義。⒊遷都洛陽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勢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陽是中原政經中心,改革阻力小。②經濟上:平城地區產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災;洛陽地處中原農業發達。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經略中原困難。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改革鮮卑落后的文化習俗,擺脫舊勢力的阻礙。⑶影響:定都洛陽為孝文帝推行革除舊俗提供了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也是孝文帝革除舊俗背景)⒋革除舊俗⑴措施:①仿漢制:仿效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習俗,重修官制禮儀。②穿漢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③說漢話:30歲以下官吏,一律說漢話。④用漢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鮮卑族標志;鮮卑族復姓改為音近的單音漢姓。⑤通漢婚:提倡皇族貴族與漢族主要士族通婚,通過聯姻的方式,鞏固與漢族地主聯系。⑥重漢臣:漢族官員由原來1/4上升到1/3,后來出現胡漢官員各半局面。⑵影響:鞏固了鮮卑貴族與漢族地主的聯系,加強了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三、孝文帝改革歷史作用⒈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⒊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⒈孝文帝改革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⒉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⒊改革符合統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⒋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專題三: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