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孝文帝廢太子 孝文帝要徹底革除舊俗,在當時引起了一部分鮮卑人的強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過是個14歲的孩子,卻成了反對革除舊俗的先鋒。他身體肥胖,嫌河南太熱,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親去嵩山的機會,帶著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領軍元儼領衛兵攔截,鬧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驚,回宮后,召太子來見,痛加訓責,還與兄弟咸陽王元禧兩個輪流動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閉起來。這一頓打得著實是重,元恂躺了一個多月才能起床。后來,孝文帝把元恂廢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說他仍在謀劃作亂。孝文帝令人帶毒酒逼他自殺,其時年僅15歲。 (板書)三、改革的歷史作用 北方經濟恢復發展 ⒈經濟 為隋最終完成統一奠定基礎 洛陽的繁盛 投影: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都洛陽后,對洛陽加以擴建,東西20里,南北15里,“十萬九千戶”,約60萬人口,是這一時期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城市。該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為隋唐長安城、洛陽城所仿效。 (板書)三、改革的歷史作用 ⒈經濟 ⒉政治:推動北魏政權封建化,鞏固統治 ⒊民族關系: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 ↓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投影: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 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 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 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徑): ⒈政治因素:國家分裂或戰亂,民族遷徙、雜居、兼并戰爭。 ⒉階級因素:在各族人民聯合反抗統治者壓迫的斗爭中。 ⒊經濟因素: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生活的封建化過程中。 ⒋統治者政策因素:開明的民族政策、漢化政策、“和親”、“冊封” 。 ⒌友好交往。 投影: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舊俗盡掃光。均田加俸祿,南遷到洛陽。鮮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強。 有的史學家認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華風,銳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風,消滅雄武之風”。請你對這種史學觀點做出評判。答: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 評價孝文帝改革應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為標準,而不能以某一少數民族的“衰亡”論道。 基于上述標準,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強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匯進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整體中,這是歷史的進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應該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認識:中國歷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無論統治初期農牧文化沖突何等激烈,他們最終都必然采取漢化的政策,這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由于漢族文化處于領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層建筑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必然要適應當地封建的經濟基礎,于是,少數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其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投影:“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所征服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講評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