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專題七 俄國農奴制改革(學生預習課文用)課程標準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學習要求:1.了解農奴制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表現和克里米亞戰爭暴露的俄國農奴制危機,認識俄國通過改革擺脫落后局面的迫切性。2.概述“二一九法令”關于農奴身份、份地和農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內容,認識“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一、改革的背景——危機籠罩下的俄國⒈經濟上: 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⑴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①農業方面:a.地主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建立用 代替農奴的資本主義農場。
b.農奴內部產生分化,少數 成為新興農村資產階級,剝削貧農。
②工業方面:19世紀30年代末,俄國開始了 , 代替手工勞動。⑵農奴制阻礙俄國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諸國
①農奴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 的需求。②農奴遭受嚴重剝削,無力購買工業品,限制 的擴大。③農奴制也造成工業資本和原料缺乏。⒉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⑴農奴:提出廢除 ,爭取 和 的政治要求。⑵工人:在提高工資、改善待遇、限制殘暴等方面開展斗爭。⒊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⑴十二月黨人起義: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貴族軍官受西歐民主思想影響,對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極為不滿。b.直接原因:亞歷山大一世去世。②主張:廢除農奴制和等級制,建立共和國。③時間:1825年④作用:俄國歷史上反對沙皇專制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喚醒了年輕一代革命民主主義者。⑵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①代表: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專制統治。③影響:與工農運動遙相呼應,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統治面臨的危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⒋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⑴原因:①俄國為轉移 ;②英法等列強也想趁機宰割土耳其帝國。
⑵經過:1853到1856年,俄與英法土。結果俄軍戰敗,1856年簽訂《 》。⑶敗因:俄國腐朽落后的 制度。⑷對俄影響:①國際地位一落千丈;②國內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③直接推動俄國1861年改革。⒌統治階級:亞歷山大二世醞釀改革
⑴矛盾激化: 已成為俄國社會矛盾的焦點。⑵出發點: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⑶組織措施: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負責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國務會議上通過改革草案。二、改革的經過——自上而下的改革⒈時間、人物:1861年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⒉改革文獻:《1861年2月19日宣言》、《農民改革法令》。⒊改革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統治危機,重振大國威望。⒋主要內容:
⑴政治上,廢除 制度,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⑵經濟上:規定土地仍然歸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同時負擔一定的義務。⑶組織上:建立“ ”加強對農民管理。農民由過去受個別地主支配轉變為受地方政權控制。⒌改革評價:⑴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⑵進步性:①使廣大農奴獲得自由,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有利于工業革命的擴展。②促使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轉折點)。⑶局限性:改革保留了農奴制的殘余,也沒有改變沙皇專制主義的本質①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發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 特點。②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改革后的農民仍然被束縛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剝剝和奴役。三、1861年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⒈政治近代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司法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