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目的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時間1517年開始經過1、開始:“九十五條論綱”時間:1517年內容: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實行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意義:揭開了宗教改革開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2、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主張內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2、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3、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6、建立本民族教會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影響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比較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的異同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不同之處是:(1)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點和目的,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2)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加爾文也宣稱 “先定說”,認為上帝預先的揀選才真正是決定一切的基礎。(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賦予了神圣性。加爾文則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性(4)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加爾文的主張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的歷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加爾文宗教改革背景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時間1536年開始內容1、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4、主張發財致富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6、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使教會組織和國家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作用1、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2、凈化了社會風氣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局限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背景1、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發起者國王亨利八世時間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動機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加強統治導火線亨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內容1、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2、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4、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特點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動,自上而下地展開,國王在改革中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有權任免教職和決定教義。亨利八世成為英國第一位國教最高首腦的國王;2、沒有觸動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影響1、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2、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3、天主教會被剝奪的大多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比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后出現清教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別相同點(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中采用“因信稱義”信條并將之引申為“唯信稱義”;(4)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薩克森選侯的保護,英國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領導下展開的。以上這些相同點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順向關系,它們在同一時代的社會矛盾推動下,互為條件、互相影響地發展起來不同點(1)在人的問題上,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3)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4)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5)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第六單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背景內憂馬木路克反動勢力統治1、在政治上,任命各地的地方長官,到18世紀末架空甚至可以廢黜奧斯曼帝國派遣的帕夏,馬木路克控制政權2、經濟上,掌握包稅權,控制埃及土地,隨意向農民征收租稅3、軍事上,單獨組建近衛軍,爭權奪利,互相攻伐。包稅制是改革前埃及封建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它是阻礙埃及社會發展最深刻的社會因素馬木路克之間的相互征戰,導致埃及的分裂和經濟的衰弱,從而給西方國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機。 馬木路克軍事封建集團反動勢力嚴重阻礙了埃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使埃及社會動蕩不安奧斯曼的威脅自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埃及、將其變為帝國的一個行省。阿里掌權后,奧斯曼帝國準備扼殺新政權外患英國等國的侵略危險拿破侖軍隊侵占埃及(1798~18xx年),對埃及實行殖民統治,這在一定程度打擊了埃及的封建勢力,猛烈沖擊了埃及封建社會結構,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對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誘導作用。英國為達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聯合奧斯曼帝國或扶持馬木路克勢力,導致埃及出現武裝割據(1801--- 1803)雖在阿里掌權后,法軍早已撤離,也打退了英軍(1807),但他們侵略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危險仍然存在。開羅起義阿里掌握統治權第一(11789)、二次(1800)起義是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民族斗爭盡管都沒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爭中逐漸形成的獨立民族意識,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會意識因素第三次起義(1804)反抗馬木路克暴政的斗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邊,迅速崛起,掌握了對埃及的統治權(1805)阿里政權面臨的嚴峻形勢,為鞏固新生的政權,只有進行改革,迅速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能消除危機,他想雄心勃勃想建立發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以取代奧斯曼帝國。時間1805*19世紀40年代目的直接目的:富國強兵根本目的: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和對外擴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