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
——《河北民》 歌元豐(宋神宗后期的年號),十日、五日一雨風。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云皆種黍。水秧綿綿復多馀,龍骨長乾掛梁梠。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長聞鼓。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老翁塹水西南流,楊柳中間杙小舟,乘興欹眠過白下,逢人歡笑得無愁。
——《歌元豐》 王安石不但是古代的政治家,還是著名的詩人。上面的兩首詩就是王安石的作品。你能看出兩首詩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嗎? 答:…… 第一首詩揭露了“積貧積弱”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第二首則描寫了變法后人民的生活。 詩中所描繪的變法后的景象是真的嗎?是否是王安石在自吹自擂呢?讓我們一起回到歷史。【講評學案】四、改革的結果和認識(短暫的變法)1、變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⑴改變積貧局面: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經濟很大發展,國庫積蓄夠20年之用。⑵抑制兼并,人民負擔減輕。如:
青苗法
方田均稅法
市易法
募役法
農田水利法
取代高利貸
限制隱田漏稅行為
使商業利潤中一部分收歸國家
使農戶賦稅剝削減輕
促進農業的發展⑶改變積弱局面:扭轉西北邊防屢戰屢敗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軍事空前大捷。(強兵措施) 投影: 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以上這些,實際上就是王安石變法的進步性。如果從王安石的個人品質來看,進步性還包括: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板書) 進步性: ⒈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⒉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⒊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這樣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什么最后卻以失敗告終呢? 投影:
根據上述漫畫,結合課本內容,你能歸納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嗎? 答:…… 為什么王安石變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對,究竟是哪些措施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答:…… (板書)⒈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⒉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⒊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⒋王安石變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請同學們判斷,哪一項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變法的局限性。 (板書) 局限性: ⒈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⒉變法是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講評學案】2、改革的失敗⑴失敗標志: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繼廢除。⑵失敗原因:①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主要原因)②指導思想上偏重于理財,且新法實行過于急進。③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④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⑤指導思想有誤,違背經濟發展規律。3、改革評價:⑴變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⑵進步意義:①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③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探究:變法對后世有什么啟示? 答:…… (板書) ⒈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⒉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⒊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識,行動要堅決徹底,還要注意用人; ……第二部分:反思與點評【課后反思】“慶歷新政”的內容不必過多講述。 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措施人民版教材很詳細,所以不必過多地補充材料。 “強兵之法”中“軍器監”的內容岳麓版教材無。第三部分:相關資料【練習與測驗】 課本第37頁“想一想”答:北宋為了防止地方割據采取了過度的集權: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每年又通過科舉制和恩惠賞賜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職,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為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養兵之策造成軍隊數量龐大但戰斗力較弱;軍隊、官員的激增必然導致財政開支的激增,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造成了“冗費”。冗官、冗兵、冗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造成了北宋的積貧積弱。 課本第38頁“想一想”答:北宋消極防御的國策及統治者的昏聵。課本第39頁“材料閱讀與思考”答:“冗員”造成北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財政不堪負荷;“冗兵”使得北宋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于不利地位,國家養兵負擔沉重;“冗費”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課本第42頁“學習思考”答:要從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去觀察這個問題,王安石變法是為了解決政府財政危機,緩和社會矛盾,是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的。“富國”與“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國” 政策主要是解決政府的財政收入問題;“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豐衣足食。 課本第44頁“想一想”答: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 課本第44頁“議一議”答:宋初諸科以試帖經、墨義為主。帖經類似于今天的填空題,墨義類似于簡答題,考核應試者對經文及注疏的記誦功夫,沒有絲毫供考生發揮己見的余地。這樣的考試形式,扼殺了考生的創造性思維,改革后的科舉以經義取士有重大進步。太學在改革前為保守派把持,阻礙變法。改革后,以《三經新義》為教材,大大有利于變法革新思想的傳播。 課本第44頁“想一想”答:王安石主張變法要堅持始終,不可忽冷忽熱。 課本第45頁“學習思考”答:王安石變法的深入必然會觸及到當權的地主官僚階層的利益,而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其變法不可能對其做出超越,從統治階級自身的整體利益出發,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課本第45頁“自我測評”1答:均輸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 課本第45頁“自我測評”2答:均輸法、方田均稅法。 課本第45頁“材料閱讀與思考”答: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有利于生產發展,社會穩定,增加了政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