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社會責任
教師引導:正義究竟是什么?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的標準是什么?正義制度有何作用?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引入本課課題:社會需要正義
同學們,只要我們善于留心生活,觀察社會,正義和非正義的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常通過人們的情感和行為表現出來。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老金在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在工地發生的一次意外事故中,他受了重傷被送進醫院治療。公司不肯承擔他的醫療費用,也不給予經濟上的任何賠償。工友們出于同情,為他籌集了一些錢,但遠遠不夠治療所需的費用。老金的妻子和正讀高中的女兒,生活面臨著困境。
上述材料中哪些是正義的情感和行為?哪些是非正義的情感和行為?(學生發言:略。)
教師引導:生活中,正義的情感和行為隨處可見。請同學們閱讀第一目第一個◎的第二個◆的內容。
教師:判斷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的標準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略。)
一、什么是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個◎后面的涉及什么是正義和非正義行為的指點迷津。全班同學朗讀。
教師說明:區分正義行為的標準,主要包含兩點:一是否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行為。二是否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符合這兩點就是正義行為,不符合的就是非正義行為。
教師過渡:正義行為應得到人們的贊揚和支持,非正義行為要遭到道德的譴責或法律制裁。社會不僅需要人們有正義的情感和行為,還需要正義的制度。
二、正義制度的作用
思考1:老金的工友為什么要幫助他?這種幫助起了什么作用?(老金的工友出于正義感、出于對弱者的同情,給老金以幫助。這種幫助讓老金體會到了工友之間的友情以及社會的溫暖,使得老金暫時緩解了困難。)
案例:老金覺得公司太不人道,想打官司可實在沒錢,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女兒告訴他可以通過法律援助,讓律師免費幫他打官司。后來,他得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起訴公司要求經濟賠償。經過法院的審理,他終于討回了公道。鑒于老金家的實際情況,區民政部門為他申請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老金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思考2:是誰幫助老金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是法律援助中心和民政部門,貫徹法律援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幫助老金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思考3:通過上述案例,回答:正義制度對社會公平有什么作用?(法律援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屬于正義制度。借助正義制度,老金討回了公道,體現了社會公平。可見,社會的公平、穩定與和諧需要正義制度來支撐 。有了正義制度,生活最困難的人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是處于社會最不利地位的群體,也能夠得到社會的關愛。)
小結:㈠社會的公平、穩定與和諧需要正義制度來支撐。
【教師簡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教師:請同學們繼續思考教材第一目第二個◎的第一個◆第三個◇的問題: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潮中,你認為還有哪些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解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的指點迷津。全班同學朗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要求學生寫題目)
過渡:社會的發展需要競爭與合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競爭與合作是必然的,但也出現了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假冒偽劣等不健康的現象。要使競爭與合作正常的進行,就必須有正義制度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