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1.《源遠流長的中外交流》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學生能從各種媒體深刻感受當今中外交流的頻繁,大致了解中國目前在國際舞臺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對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絲綢、青銅器、四大發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對于歷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從圖書中了解到鄭和下西洋一類的故事,從網絡和圖書中能夠查閱到相關資料來豐富這方面的認識。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學生對中國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實現與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內容,沒有深入思考這種交流的對于世界的意義,對中外文明發展的歷程沒有形成清晰的線條,也就難以形成對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認同感。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歷史,感受中外交流促進世界發展的歷程,帶來的共同發展。教學難點是:認識絲綢之路是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交匯點。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1.從“絲路駝鈴”到“海上交流”,地域范圍的拓寬源于當時科技得到進一步發展;2.不僅讓學生感受古代中國在推進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應看到世界文明對中國發展的影響,感受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源遠流長。
設計思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學習,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因此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多媒體教學,即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將歷史在課堂中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事件及人物;閱讀法,即讓學生聯系文字和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閱讀教材,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能,以此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及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第一課時:考古發現帶來的思考、絲綢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絲綢路,同為交流橋。第二課時: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鄭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巔峰。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帶來的共同發展,為古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具有的獨特魅力而驕傲。
知識與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歷史,知道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在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主動收集整理資料,愿意傾聽他人意見,樂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達成共識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歷史,感受中外交流促進世界發展的歷程,帶來的共同發展。
教學難點
認識絲綢之路是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交匯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世界地圖,標明絲綢之路線路;《絲綢之路》視頻;《鄭和下西洋航線圖》以及
《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對照表》
學生準備: 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資料;網上查找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資料,
共同準備:課前收集體現日本和韓國文化特征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鄭和下西洋的相關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2-p5頁內容,話題為“絲路駝鈴”。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6-p7頁內容,話題為“海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