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知道我國在貿易領域中取得的成就和問題,從開放、多元、國際化的社會發展趨勢認識和關注中國的發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cai、世界地圖、紅旗標簽;每組發一張小型世界地圖、白紙;
收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個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收集并制作近年中國的有關進口和出口商品一展表;廣交會和世博會的資料。
學生準備:收集帶“洋”子物品的相關資料;利用多種渠道調查中國(包括本地)產品出口情況,在地圖上找到所銷往的國家或地區;彩筆;收集關于廣交會和世博會的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14-p15頁內容,話題為《從“洋”貨到“中國制造”》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16頁內容,話題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第三課時完成教材p17-p18,話題為《從廣交會到世博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 “洋”名字的來歷
1.(課件:出示《曾祖奶奶的“洋胰子”》)師:你還知道哪些帶“洋”字的物品?(學生交流找到的物品名,教師將寫有物品名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2.師:看到這一個個帶“洋”字頭的物品名,你有什么疑問產生?
3.學生質疑。教師梳理歸納:(1)這些物品是什么?(2)為什么都帶“洋”字?(3)現在我們用的是什么?
洋爐:西式火爐。以煤作燃料,設置鐵皮煙筒散發熱量并通煙于室外。
洋龍:舊指水龍。引水救火的工具;
洋行:外國的資本家在中國開設的商行,也指專跟外國商人做買賣的商行。
洋裝:西服。
洋紙:舊時指從國外進口的紙張。
洋片:即西洋景。一種民間文娛活動裝置。把若干幅畫片左右推動,周而復始,觀眾從凸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大多是西洋畫,故稱洋片。
洋面:指機制面粉。
洋馬兒:自行車
4.為什么這些被中國老百姓普遍使用的物品名都帶“洋”字?
5.小結:說明了舊中國的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數東西都不能自己造,只能依賴外國進口的,所以帶上了“洋’字。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帶“洋”字的物品,讓學生了解到舊中國的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數東西都不能自己造,只能依賴外國進口的】
活動二找找家中的“中國造”
1.師:現在我們的生活又有了什么樣的變化呢?課前我們同學們都就自己家里的家用電器等生活用品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在請同學們來談談他們是哪里制造的。
2.學生們交流發言,教師相機板書
3.師:從同學們們的發言中,你又發現了什么。
小結:是呀,如今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產品,我們國家都能自己制造。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到如今我們生活中的產品,中國自己能夠制造】
活動三中國制造的“第一”
1.(課件:出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出廠的情景。)師:從人們歡天喜地的表情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補充相關的數據:1955年 第一款“五一”牌國產手表、1956年 第一架“七一”國產照相機、1956年 第一臺“雪花”牌冰箱)
3.小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工業實現了“零”的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歷史,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實現零突破時的喜悅與振奮由中國自己制造的工業產品從無到有。】
活動四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1.師:中國工業迅速發展,各類由中國自己制造的工業產品從無到有,一位美國記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今年每一棵圣誕樹下都可能有一個“中國制造”的玩具。(見教材p15文字)讀了這段文字,你發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