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2.(課件:出示《古絲綢之路線圖》與現代《亞歐大陸橋圖》)學生讀課文,思考:兩者有什么異同有哪些異同?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3.小結:是啊,古老的絲綢之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有了新的發展與飛躍,她展示著現代的中國以開放的胸懷,加強對外交流,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正如世人所說:世界上有無數條路,卻沒有一條像“絲綢之路”一樣,承載者著千年古史,編織著四方文明,他讓中國漢唐盛世煥發出絲綢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續至今,她是一根紐帶,讓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在這里匯合。
【設計意圖:了解古絲綢之路與亞歐大陸橋的異同,使學生感受到,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著橋梁溝通作用,并領會歷史與現實的融合,同時鍛煉了學生分析對比能力。】
板書設計
源遠流長的中外交往
——絲路駝鈴
東西方文明的紐帶
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
第二課時
活動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1.(課件:出示日本和韓國的文字、服飾、插花藝術、茶藝、建筑等方面的圖片)師: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學生展示在課前已經收集到的相關資料。
3.師:一衣帶水的鄰邦為什么在這么多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4.學生閱讀課本中關于日本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的資料,教師補充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的有關資料。組內進行交流研討。
4.全班深入探究:隋唐時期,日本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國來,還盛情邀請鑒真東渡?歷經五次東渡失敗的鑒真晚年雙目失明,還要執著東渡日本?
6.師:當時隋朝的進步發展,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名遠揚,對亞洲各國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對中國文化充滿仰慕向往,出現模仿中華文化的熱潮。中日間的交流,為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國對外影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不過,當時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國通過“絲綢之路” 陸上通道聯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圖,發現什么?(相機板題:海上交流)
7.我國與日本僅一海相隔,較早的海上交流是從中日交流開始的。中國通過海路與世界的交流還有哪些?
(1)(課件:出示海上“絲綢之路”線路圖)引導學生讀圖,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圍。
(2)師生相機補充介紹海上“絲綢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歷史。
【設計意圖:通過中日韓文字、服飾等比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相似文化背后的成因,感受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同時,由點及面,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圍,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歷史。】
活動二鄭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巔峰
1.師:海上絲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則讓中外海上交流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