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活動三為地球母親寫號召
1.師:地球母親有這么多的節日,請你選擇其中的一人下,寫一寫節日宣傳語,向全校師生發出一個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號召。
2.師:我們還能為地球母親做什么?
3.師:讀倡議書,談談自己的打算。
4.小結:地球的安寧,生活的美好,需要人類的共同努力。讓我們把環保承諾變為行動,為我們的地球媽媽盡一份力,添一份綠,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吧!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寫宣傳語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地球母親的關愛,用寫倡議書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地球母親的一份責任心,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板書設計
人們為地球母親過節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水日
世界氣象日
國際濕地日
……
10、《在自然災害面前》
學情分析
“自然災害”對于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相對遙遠的話題。說到遙遠,是因為在他們身上并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自然災害,沒有體會到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那種痛苦,也就不會對自然災害的無情有什么很深的感受。而本課的活動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深刻感受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性,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到底怎樣才能拉近學生與話題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有所感悟呢?找準切入點顯得尤其重要。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和感受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損失和災難。教學難點是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一些簡單的自救互救的方法。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結合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活動。比如:通過“小實驗”這個活動,使學生知道災難來臨應如何撤離。通過“自救模擬”學習沉著冷靜的應對災難。
設計思路
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我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圍繞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了重組,精心設計體驗活動,試圖在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提升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認識,拉近學生與話題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有情感上的體驗和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第一課時:從身邊的雪災談起、從印象最深的地震談起、從印象最深的地震談起、擴展到其它自然災害、探索自然災害背后的人為原因。
第二課時:災害預防預報有良方、小測試、自救模擬。
第三課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互救互助,心手相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損失和災難。
能力目標:了解人類為應對自然災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經驗和成績、采取的預防和自救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精神品質,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和感受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損失和災難。
教學難點
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一些簡單的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有關重大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制作課件,世界地圖。
學生準備:搜集了解到的自然災害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并填寫調查表,
制作災害標記牌。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64-67頁內容,話題為“大自然發怒的時候”。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68-70頁內容,話題為“災害的預防與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