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級第八冊美術教案
步驟:1、將刻紙稿固定在黑色卡紙上。
2、混色點染主體部分。
3、點染背景色,注意突出主體。
4、輕輕揭去刻紙稿完成作品。
教學反思:學生能利用上節課的刻紙作品進行刻紙點彩的創作,方法上基本能掌握,但在色彩的運用上需要進一步的練習。
第4課 走訪民間藝人
新課標思想:
本課是“綜合•探索”領域課程。
北京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工藝精湛。北京的民間藝人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用紙、泥、面、木、竹、草、鬃、秫秸、麥稈等創作了風箏、風車、空竹、兔兒爺……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教學中,介紹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學習和了解北京的傳統工藝。
北京的民間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并正在走向世界,民間藝人們的技藝需要傳承和發展。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美術對美化生活的特殊功能,認知美術的價值和魅力,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初步認識與美術關系密切、易于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民間工藝門類:臉譜、鬃人、風箏、面塑、剪紙、皮影、彩燈和泥塑。
應會:在了解民間藝人的基礎上,對某一種民間工藝有更深入的了解,初步嘗試進行臨摹、創作。
2、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對民間藝術、民間藝人的了解和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走向社會與人交往和在生活中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文化和歷史的愿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師生共同選擇一項傳統的北京民間藝術、民間藝人進行學習和了解。
難點:了解北京民間藝術門類,學習民間藝術的實效性。
學習材料:
依據確定的相關民間藝術搭配相應的工具、材料、課件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上節課同學們知道了剪紙屬于民間藝術,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欣賞。
課件:剪紙 欣賞剪紙作品。 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熱愛中國傳統工藝。
講授新課 1、民間藝人—趙炳誠
2、教材第9頁有三幅照片。趙炳誠1931年生于平定東關,伯母、母親都是剪紙高手。趙炳誠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孩童時代就十分喜愛剪紙藝術。上小學、中學時代,他出手不凡的剪紙作品曾一再贏得師生們的贊譽。 分析、研究教材,聽教師介紹、將解。
學生聆聽教師講解,總結趙炳誠老師剪紙特點:吸取南方剪紙的純雅、柔美、濕潤、清爽,繼承北方剪紙凝重、粗獷、豪放、剛毅的特色于一體。 了解民間藝人的成長歷程。
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思考 教材中第8頁右上角的一幅作品就是趙爺爺“百虎圖”中的一幅。
趙爺爺還創作了許多祝福、祝壽、吉祥、喜慶、年節、團花、生肖的剪紙,出版了自己的專著,在許多大型展覽中參展。
請同學們說一說剪好剪紙應該怎樣做? 從小就要熱愛這門藝術。
做事情要認真,要提高文化水平,了解我國的民間習俗。 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和主動探究的意識。
制作方法布置作業 制作步驟:1、構思2、畫稿3、剪制4、完成。
先剪細部,用月牙紋、鋸齒紋、圓點等組織畫面,要抓住虎的特征,最后剪外輪廓。
作業要求:新穎、美觀、實用。 學生觀察、聽講后進行設計、創作、剪制。 教給學生創作方法,了解藝術作品源于生活的道理。